第十八课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2.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3.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有力引领我们走进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侠肝义胆的关羽,豪气鲁莽的张飞……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课堂实录一、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个人档案方法整理作者简介;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1.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二、初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庖官(páo)恃才放旷(shì)食讫(qì)麾军(huī)夏侯惇(dūn)谮害(zèn)绰刀(chāo)伺察sì主簿:文书之类的官。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绰刀:抓取。庖官:厨师三、通过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关键句子的翻译,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简要概括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事件曹操的反应鸡肋事件杨修被杀园门改阔虽称美,心甚忌之众人分酥虽喜笑,而心恶之梦中杀人闻而愈恶之吴质事件愈恶之计出邺城大怒为植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第二部分(4至9段)插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3.记叙的顺序有哪些?找出插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明确:顺叙、插叙、倒叙、补叙。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4.结合文章主要事件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曹操: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耍小聪明四、讨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观点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曹操阴险虚伪、狡猾奸诈、狠毒、嫉贤妒能......观点三:陷入曹丕曹植争夺接班之争,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杨修必然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