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⒉象征的表现手法。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第一课时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三、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学生搜集资料较详细的给予口头表扬。四、背景介绍: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展示学生搜集的一些符合本文主题的抗战史料,教师进行鼓励。五、进入课文(一)、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聆听录音,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第七步:背诵全诗。(二)、教师注意:1、诗歌的节奏。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4、请学生读准下列词语。嘶哑(sīyǎ)喉咙(hóulong)汹涌(xiōngyǒng)悲愤(bēifèn)激怒(jīnù)黎明(liming)腐烂(fǔlàn)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三)、教师布置作业:朗读、背诵、默写本诗。第二课时一、全体师生一起背诵课文。二、复习上节课内容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问题情景设计如下:1、“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