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饮酒》复习教学目的:理解诗歌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诗歌以及翻译: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翻译]自己的房屋建造在人们集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怎么能这样,心既然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二、理解诗歌:(一)知识提示: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名元亮,世号靖节。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二)主题与写法的理解他共写《饮酒》诗20首,诗前有小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作。《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三)理解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题: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答: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地方并不偏僻,“而无车马喧”是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来拜访他。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题:这里富有怎样的哲理?答:哲理是:心既然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这里自问自答,解释“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问题:这里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这两句最能看出诗人高尚的情致。这里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2)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写景的作用是什么?“悠然”用得好在哪里?答: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3)问题:“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答:“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问题:这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答:这里具体描写南山景象。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飞鸟归巢,多么像自己辞官归隐啊!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从“采菊“、“日夕”可以知道,这首曲写于秋天的晚上。)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问题: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答:“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欲辨已忘言”,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三、参考资料:(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