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一、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理解第1段。一、导入: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要走近项羽,了解这位昔日的霸王······二、简介:1.介绍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2.介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三、朗读课文:1.生字注音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2.多音字度靡创四、理清文章思路。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垓下东城乌江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五、理解第1段:1.重点字词壁则幸为拔盖若2.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有美人名虞3.古今异义(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2)、项王泣数行下:眼泪(3)、左右皆泣4.固定句式骓不逝兮可奈何5.学生诵读该段。(1)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明确: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2)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明确:有,项羽听到楚歌后,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说明项羽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3)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4)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