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主任在农业发展会讲话同志们:一、2011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十一五”各项目标圆满完成,为“十二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粮食生产连续增收,农畜产品稳定生产,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农村其他各业协调推进,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0亿元,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11元,同比增长11.5%。主要体现为以下“六个着力、六个新”:(一)着力拓展产业功能,农业生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新局面。一是传统产业稳定发展。改造中低产田7.56万亩,实施玉米丰产方14万亩,旱作节水农田50万亩,粮食总产达3.2亿公斤,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制定发布市《绿色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和《塑料大棚建造技术规范》两个标准,连片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7377亩,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4.3万亩,蔬菜播种面积42.24万亩,总产达137万吨。高标准建设规模养殖小区53个,其中国家级养殖小区4个,全市肉、奶、蛋产量分别为4.64万吨、10.5万吨、3.95万吨,农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种养水平逐步提高。二是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各县(市、区)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规模的产业基地。XX县区大面积种植小杂粮,XX县区、XX县区集中发展马铃薯产业,XX县区、XX县区连片培育苗木花卉,XX县区着力打造蔬菜基地县,XX县区重点建设奶牛基地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显现。三是新兴产业逐步崛起。围绕省会城市特点,以体现休闲、采摘、观赏、教育、体验等多重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发展到52家,XX县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XX县区”,带动交通、餐饮、服务等行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又一新亮点。(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增第1页共14页长。坚持“举龙头、促调整、强流通、创品牌”的工作思路,依托60个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梯次企业,规范发展醋业、乳业、果蔬、粮油、肉类及肉制品“五大加工产业”。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85个,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6.7%,带动农户达到18万户。采取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筹集和农民集资等多元化融资办法,申请绿色转型资金800万元,推进农业“绿色百强”项目建设,新建和扩建加工项目22个。(三)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再上新台阶。积极鼓励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等入股的形式,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44个,总数达到1851个,入社农户2.5万户,带动农户11万人。挂牌认定省级示范社20个,市级示范社84个,县级示范社110个。同时,制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经省人大批准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四)着力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农”工作水平得到新提升。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遴选科技示范户4646户,集中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推广适合我市的农业新品种50个和主推新技术50项,培训新型农民13.72万人,初步建立起技术人员联系县、指导乡、定点村、承包户的科技服务工作机制。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业投入品、基地建设、市场准入“三大关口”,认定无公害产地6.4万亩、无公害畜禽养殖场4个、无公害农产品20个、畜产品65.5万只,建立农资经营诚信档案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农资打假力度,出动执法人员982人次,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6.44%,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6%,水果检测合格率达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以“情系百姓、服务三农”为宗旨,多途径开辟信息发布渠道,多形式开展信息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农经信息网”和“服务农民热线”两个信息平台的服务水平。(五)着力推进“五个全覆盖”,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和推进措施,清徐、小店等8个县(市、区)通过了新农村建设县域规划评审。把第2页共14页集中连片发展作为巩固老典型、引导新典型的重要途径,分四批对乡、村两级干部500余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