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官的变迁看“儒学的兴起”关键词:儒学的兴起说课反思题记:2009年7月20日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评比活动在舟山举行,本人有幸代表杭州市参加这一活动。在整个评比过程中,我经历了紧张的抽签、两个小时的准备及十五分钟的说课评比和三十分钟的说课展示。本文记录下了整个活动中本人的比赛及展示过程。本次说课评比的内容是从人民版必修三的八个专题中任意一课抽签决定的,我抽到的是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备课经历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撰述。一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先翻开书本的目录,从目录当中去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并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为更清晰地梳理本课教学思路,我将本课内容简化为以下结构示意图:1、教材地位:《儒学的兴起》这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2课,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之儒家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之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末清初诸位思想家动摇与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在整个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在专题三第2课中还会再次涉及这一传统思想。2、知识体系:本课由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四目组成,其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目属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容,而其他三目内容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几个史实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如果是旧教材的教学则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将几个史实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即可,但新课程的教学少不了一个核心主题,我将之确定为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3、学情分析:初中的课本中已经学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史实,但仅侧重于史实的描述,而高中生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史料训练思维能力。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博士官的数量、结构及职掌的变化折射儒学发展的轨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5、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确定为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课专心爱心用心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人民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儒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创建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难点确定为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6、教法学法:三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本课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种理念,所采纳的教法学法见下列图示:老师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主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主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主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再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的探究达成本课的教学。(二)教学流程:1、导入:今博士:是指高等院校里三级学位的最高一级,是一级学位的名称。但在中国古代,博士有何特殊含义呢?古博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廷尉李斯在论议帝号时说:"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问题设计:结合以上材料谈古今博士之异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博士”这一名称导入本课,为后面围绕这一核心主线展开教学打下基础。)2、从博士官结构的变化看儒学材料一: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置了博士官,“博士”从此变成了官职名称。那时设置的博士官,从学派上看,有阴阳家、道家、法家、儒家和杂家,是一个百家并立的局面;材料二:秦朝设置的博士官,从学派上看,有名家、神仙家和占居半数以上的儒家,是一个百家并立以儒家为主的局面;材料三:汉文帝即位以后,始放手增设博士官,其中仍然是儒家为主,杂以其他学派,并且增设了专经博士。专经博士所专之经有《诗》、《书》、《公羊春秋》等材料四:武帝专设儒家五经博士,从此以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