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C,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moisture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C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最上层,厚50〜0cm,有活的和死亡的沼生植物茎叶根系未充分分解密集于地表;③泥炭层H)2为半分解的植物残体组成,厚度〉50cm:④腐泥层(m)为分解充分的细粒有机物质层;⑤潜育层(G)为滞水还原条件下形成的蓝灰色黏质土层,有锈纹锈斑及铁、锰结核。二、人为土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性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其特征是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诊断层,厚度>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且多蚯蚓、土壤动物及砖块、瓦片等土壤侵入体。人为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沿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多水耕人为土以北多旱耕人为土。(一)水耕人为作用1.成土环境水耕人为土长期淹水和土壤温度趋于平衡,气候的影响程度减小,改变了母土的原有性质,而出现很强的人为特性。修梯田,围垦滩涂、沼泽,人工排水和堆垫扰动了原有土层。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产生了潜育特性。2.水耕熟化过程当土壤淹水后,水分下渗,产生了黏粒和阳离子(K+、Na+、Ca2+M2+、Mg2+)及阴离子(Cl-、SO22-、NO3-)下移;铁、锰部分下移,另一部分储存于耕层被氧化为铁、锰络合物形成棕红色斑纹或与有机物结合成有机铁络合物,常称“鳝血”斑。3.主要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包括:①具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大多数年份土温>5°C(生物学零度)时,至少有3个月时间被灌溉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耕作层和犁底层中的还原铁锰可淋至非饱和心土层中氧化淀积;②水耕表层厚度>15cm;③在水耕条件下铁、锰自水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