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市坛厂中学课程改革历史学案初备人:母永利备课组:历史组备课时间:2015年3月1日审核人:课题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学习目标1、知道1954年宪法颁布的时间、会议、主要内容及性质;2、知道我国的基本外交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内容;3、知道万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和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学习方法1.带问读书法:课前先浏览学单,再读学本,注意使用彩色笔勾画圈点出重点,记录困惑的难点问题,带着学案上的问题思考着读书并完成学案;2.课初学对(1-2、3-4、5-6)互评互查,教师随机抽取评价;3.课前各学团从历史学科助理处抽取板书任务;4.所有同学都要认真自主独学和参与合作学习;课后完成巩固练习。5.课后做好整理、自评、自查,及时补漏。学习活动学法指导活动一:导入课题活动二:认真阅读教材第15-16页“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一目并完成下面问题。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年,地点在。2、第一届人大通过《》。3、1954年宪法的内容有:4、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提示:如能收集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影像资料说明更佳。活动三:认真阅读教材16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目的内容,并完成下面问题。5、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和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活动四:认真阅读教材17-18页“周恩来和万隆会议”一目的内容,并完成下面问题。8、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年4月,地点在。9、万隆会议的参会成员主要是:。10、万隆会议主要讨论、和等共同关心的问题。11、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方针,形成了平等、协商的“万隆精神”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活动五:合作探究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活动六:小结和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D.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力挽狂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26届联大D.中美外交谈判二、材料题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周恩来请回下列问题:(1)这段话来自哪次会议?(2)为解决与会国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3)这一方针产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学习收获(完成目标)学习困惑(需要帮助)星级评价(数字+★)项目自我评价学对互评学团评价教师抽评家长评价星级签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