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作文应有闪光的真情VIP免费

作文应有闪光的真情_第1页
作文应有闪光的真情_第2页
作文应有闪光的真情河南省济源市北海中学程荣近几年来阅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体模糊化。或许是受“新概念”作文的影响,有些学生的作文一会叙述一会描写一会抒情一会议论各种表达方式毫无章法地掺杂一起,读完后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二是行文模式化。不管有用与否,上来先是一个题记,接下来就是一大段排比作为开头,而文章的主体内容就用两三个形式一样的句子领起两三个段落,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材料罗列进去,结尾往往是开头的重复;三是文风华丽化。滥用比喻、排比对仗,故意堆积辞藻,追求华丽,一味求新、求怪。总之,乍一看洋洋洒洒,文采斐然,实则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一、真情实感缺失的归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为什么学生作文中难以看到真情流露呢?(一)思维禁锢。考试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制约着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能使学生在考场上拿到高分,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不厌其烦地强调结构模式、写作技巧,唯恐学生考场上稍有个性的张扬、形式的不拘而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于是乎作文就像流水作业一样被安排好了道道工序,学生只需填料、压模、组装,作文过程基本成了“造假”的过程,文章成了丧失自我的“新八股”。(二)评价错位。有学者指出:文章的“‘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但长期以来,作文评分一直受“道统观”的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仍是“政治挂帅”的那一套。这就使得学生交出了自己的话语权,出现了单纯地追求“崇高”“积极”的“伪圣化”倾向。不少假大空的文章被誉为“美文”、“满分作文”;而那些语言朴素,情真意切的文章,却因“缺乏文采”、“立意不高”而被打入冷宫。作文评价的错位使得学生重形式甚于内容,盲目追求立意的拔高、辞藻的华丽。二、真情实感的生成策略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为了在作品中写出真实情感,竟花钱买挨踢的感受,这正是他的作品感人的原因。那么,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让真情实感在作文中闪光呢?(一)“作文”先“做人”。文学即人学,作文犹如做人。文章反映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其实也是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陶行知先生说:“前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文章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华丽的辞藻固然能吸引目光,但打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的是文中的真情实感。满纸假话、大话、空话的文章只会让人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旦看到你的文章通篇用“我”来表述,就会顿感亲切。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写自己的经历、见闻,体验或见解,让真情在文中流淌让激情在文中闪光,让个性在文中展现。(二)有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学生作文,最头疼的就是“没啥写”。原因何在?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读升学书。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缺乏关注与思考,脑袋空空,怎么可能文思泉涌?叶圣陶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就会活泼的,昼夜不息。”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司空见惯,便会觉得生活平淡无味。其实,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同学们对生活感受的储备达到了一定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不吐不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就能使我们的内心与大千世界相通,从而使生活成为我们抒写真情的源头活水。(三)及时记录心中的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百万精品文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习课件教案小学中学资料大全

最新文章

确认删除?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