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课堂之“三要”1.要熟练把握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此次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年长的老师往往能极好地把握教材,清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效率也相对高些;年轻教师则大多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不清楚教学的目的及重难点所在许多课上,虽然课的设计思路较好,符合教学策略,且不乏新意,但教师驾驭课堂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具体体现在:不知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明确.仿佛盲人摸象,只看得见局部,看不到教学的整体.许多老师站在台上,都是照着教学策略将整个过程走了下来.但究竟每一步应该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心里并不清楚.这种现象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轻则不敢发言,不敢对学生的表现及课堂的生成作出任何评价,重则表现出老师自身的稀里糊涂.一个例题轻轻浅浅地处理完,究竟应该注意什么,可学的知识点、智能开发点在哪,教师并不清楚.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对教材不熟悉的人,特别不能教数学.因为数学的知识性、系统性、联系性都比其他学科要强.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其一也所知甚少,那么,这样的老师,即使再懂得策略,课堂也将是不高效的.因为他们没能体会出教学的魂来.所以,在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大面积铺开,课堂教学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除了督促教师多读书、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外,年轻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熟悉,还应该是第一课内容.补好解读教材的课,准确熟悉深刻地把握教材,是一位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这次市里的基本功比赛出了许多关于教材教参的内容,比如某一单元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当时我还不以为然,以为此类内容过于浅显.现在想来,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对教材的把握教参的解读,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如果基本的东西把握不住,谈何高效课堂?2.心中要有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可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特点,教法的选择,步骤的安排,却极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课堂过于理性、严密,缺乏一些感性的、能打动孩子的东西,比如恰当的评价、柔和的激励等等.这样的课往往会成为教师个人智慧的显示,学生却并一定能参与进来,或者说孩子的身心并没有受到教师或是学科知识的熏陶,远离于课堂之外.出现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身心需求考虑过少,教学没有真正从学生出发,没有找到切合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兴致,因而,这样的课堂看似精彩,实则无效.不关注学生的另一表现,是不会管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乱叫乱嚷,教师不置可否,既不组织也不管理,课堂乱成了一锅粥,老师还自顾自地上课,这样的课堂,明显也是低效的.真正的精彩源于学生,课堂的生命力也来自学生.只有教师与学生真正互动起来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坐在台下听课,再一次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心中没有学生,不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心理需求的教师,不会上出好课来.3.课堂要有温度听课期间,天气极冷.与气温相对应,我联想到了课堂的温度.或许是因为面对自己的学生,或许是因为达标课比较接近于家常课,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种“常态”,即平静、平淡、平常的姿态.这样也未尝不可,但许多课堂上共同的平静与冷漠,引发了我的感想.真实的课堂上,教师是否需要投入激情?是否需要投入一点自己的热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课堂是面对人的课堂,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真实的灵动的心.如果没有了热情与激情,课堂上还能留下什么呢?在某个乡镇,我听到了一节非常有特色的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的设计与众不同,先由激疑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面积公式,再回应最初的疑问,解决现实的问题.应用公式的环节设计也相当有特色,每一题都不同凡响,可以看出老师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功底.就是这样一节课,教师上出来却相当地冷――缺少应有的温度.虽然数学课堂讲究的是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但这位老师的表现似乎又过于冷静与理性了.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