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南社初中曹粉侠一、本课题研究背景:本校是农村学校,目前农村学生大多数学生们厌学语文,不愿阅读,懒得写作文。农村初中学生好多不能用母语写一篇像样的文章。作文中找不到一两个精彩的成语,所写文章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表意不明,层次混乱。有些同学的文章面目可憎,有好多错别字,乱用标点符号,更让人吃惊的是一些学生写文章时顿号用到底。虽然好多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批作业,透彻生动地讲课文,不厌其烦地改作文,并尽其所能地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每次考试之后,成绩并不乐观。若试题一灵活,课外阅读增多,学生成绩更糟。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素养很差。针对本校学生这一现状提出该课题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进行校本教研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意义: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注意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感悟、口语表达、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常规的语文教学,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学几篇文章,就想提高阅读能力;通过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就想提高写作水平。这可能吗?我校语文教师冷静思考了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认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迫在眉睫,所以研究本课题对农村语文教学及对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研究的基本内容:(1)目前农村学生语文素质差的原因调查和研究、(2)语文老师应从哪些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3)学校如何创造学生学语文的氛围。三、课题研究操作的方法和步骤: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我们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我们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主要用于问题诊断过程和课题立项阶段的多角度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2)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的、试验课的课堂观察记录、教学反思录、师生互动情景的数码照片记录、教学录像片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个案研究等案例法。研究实施的几个步骤:1、筹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2月):制定方案,召开开题会,确定初步实施方案等。2.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调查报告、专题研讨、个案分析、阶段交流。3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整理资料,形成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四、课题的实施和成果一年来,学校校建立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了评价体系,保障了课题研究。在课题负责人曹粉侠老师的指导下,每位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此期间,参与课题研究老师分工明确,各阶段工作实施很顺利。实施研究过程:1、学校确立课题后,曹粉侠老师对本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三个年级100名学生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如下:常读课外书的占60.1%,其中爱读名著的约占12%,爱读杂志及作文书的约占35%,爱读科幻的占8%,连环画及其他约占13%。爱写作文的约占23%,不大爱写的占越30%,讨厌作文的占47%。从100本作文中来看,优秀作文仅占9%,20%多写的作文语无伦次,错字满纸。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远离了名著与经典,从而断绝了民族和人类文化精华的滋补,作文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底气不足,灵性调敝,文采黯淡,文章根本无高度和深度可言2、三位课题研究老师惠娟妮老师对本校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听课记录、课堂实录、学生对老师的课堂反响、教师的课堂反思、教师教案等研究发现了本校语文老师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了以下认识:(1)语文老师课堂上普遍把一篇文章肢解的繁琐细碎,不能每节课突出一个重点,让学生感到茫然和乏味。(2)在教学中大家常用“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刀切”的小组讨论式。脱离文本进行分析讨论,实际上是游离于“根本”,学生脱离了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任何讨论都没有效果。达不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3)师生对话问答式。教师一上课,首先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