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中的18个行为现象一、大脾气二、爱打人三、好胜心强四、不收拾玩具五、说不知轻重的“狠话”六、顽皮淘气七、执拗八、占有欲强九、说谎十、喜欢咬人十一、不守规则十二、喜欢重复十三、多动十四、粘人十五、故意惹大人生气(叛逆)十六、“人来疯”十七、胆小十八、不爱“打招呼”一、大脾气典型表现: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劝阻。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孩子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脾气便被引爆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对策:1、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且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2、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如此等等,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而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得到成长。3、学会接纳孩子的脾气固然重要,但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处理孩子的脾气,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留心脾气风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妈妈感到自己的脑袋都快爆炸了,看来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但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二、爱打人典型表现: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动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成因: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1)交往技能不发展,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问题,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2)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3)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对策:1、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2、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鉴于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专门撰文论述,不拟在这里展开。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交往圈子最好有个控制,少让他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4、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逐个“击灭”。三、好胜心强典型表现: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逐渐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当然,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定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对策:1、认识到好胜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