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教育篇一:流动儿童的教育】志愿者为四环市场流动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流动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也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艰难而痛苦的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流动给儿童带来的是教育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儿童的知识、眼界乃至观念从而提高其智力测验水平,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研究表明流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流入地的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但和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自豪感要高于自卑感。大多数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比较积极。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渲染,把流动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可怜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不能轻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流动儿童问题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为此,应该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关爱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1、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由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2、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流动,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关爱流动儿童活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3、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辅导、咨询和疏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二是关工委、妇联、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深化双合格活动和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家长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