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主题墙创设的几点体会一提及主题墙,在以往人们心中闪现的大多是干净整洁的大幅墙面上,由心灵手巧的幼儿教师们精心绘制的各种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卡通图案。乍看之下,着实精美、别致,可是一个星期、一个月后、甚至是一个学期后再去看,可能仍然是原先的老样子。那种主题墙乃是以装饰为主、以教师为主、以静态为主的陈旧样本,从中体现的对于幼儿园环境教育价值的利用甚微。在接触并使用新的省编教材的这几年中,我们对于主题墙产生了新的定义,这套教材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采取了主题活动的形式,使主题活动成为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而主题内容又是相互联系和呼应的,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环境创设的整体规划,我们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语言的、认知的、生活的、游戏的等各方面内容渗透在活动室、卧室、走廊、楼梯等地方,这些地方都是主题墙的舞台,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使得主题墙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宽泛。除对主题墙之新定义的领会之外,在创设主题墙的实践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较之以往的几点改变,谨此谈谈个人体会。改变一。以装饰为主→体现知识性、教育性。“主题墙饰——知识的海洋”,主题墙的装饰是与班级主题教学活动的运行方向相结合,是幼儿关于主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装饰而装饰。比如在大班“动物王国”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将动物加以类别,分批分类分阶段的在墙面上贴出相关的图片、卡片、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供幼儿观察、欣赏,孩子们一有空总喜欢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就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习性等等展开讨论,特别是那些认识字的孩子,更是会用手指认着说明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大声朗读,向其他孩子介绍,关于这些动物的前期认知经验就很容易被孩子们获取了。又如“各种各样的标志”活动中,我们不仅收集、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标志,通过观察和介绍了解到第1页共4页各自的含义,还为自己的班级各项生活、学习活动的规则设计了具体生动的标志,这些标志由孩子们自己张贴布置在主题墙上,默默地提醒着每个幼儿都要自觉遵守,主题墙的创设使其从原先的“平板、苍白”转变成“会说话”的墙,较好的体现出了它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改变二:以教师为主→以幼儿为主,幼儿、教师、家长三方互动以前的主题墙布置往往是老师从自己的审美观念出发来设想、构思、准备和布置,一天中爬上爬下,到下班时往往是拖着脚步回家,耗费了很多精力体力。1现在我们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来作主题墙的“真正主人”。在“漂亮的书签”活动中,教师借助主题,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材料装饰墙面,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孩子分头选择收集材料进行制作。有的用树叶制成了漂亮的金鱼书签,有的用毛线编成了中国结书签,有的用羽毛做成了蝴蝶书签,有的用牙膏盒剪成了各种形状的书签等。幼儿在与主题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快乐创新和满足。我们还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作用,让他们也参加到主题墙的创设中来。在“人们怎样工作”主题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来创编关于职业的谜语,家长用文字记录,再由孩子们来装饰,一起展示在主题墙上,“天天穿新衣裳,时时装模作样,踩着音乐鼓点,频频登台亮相——(模特)李思萱”,“戴顶白帽子,穿件白衣服,有病去找他,天天他都在——(医生)俞良苇”,“忠于职守,站在门口,生人来到,不准进入,小偷来到,一把抓住——(保安)闫禹志”。多么生动而又稚朴的语言呀。这种家园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真正体现了我们“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变三:以静态为主→动态的过程首先,主题墙不再是某面平板、刻板、呆板的墙面,而是处于不断丰富、更新的过程中,体现出主题发展的轨迹。这种发展既是指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发展,——若走入园所,看到主题墙,你就能够一目了然某个班级正在进行什么主题,已经进行过哪些主题,也是指某个主题自身的发展——比如“保护环第2页共4页境”主题活动中,前期是关于环境的“调查表”,幼儿画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环境,并请父母帮助用文字加以说明,幼儿和老师一起用照片记录周围的环境,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