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作者作品作者作品课文讲析课文讲析作者介绍作者介绍莫泊桑简介:(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重难点解析重难点解析一、运用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揭示主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突出特点。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展开了故事情节。故事开端是全家盼望于勒。尽管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但“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而父亲也总是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通过这样的描述,竭力渲染盼望于勒的心情。读者不免想到:于勒是谁?他是怎样的人?他能给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带来转机吗?故事发展中则插叙了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变为全家唯一的希望这一过程,着重写的是父母夸赞于勒。原来于勒曾经花光了自己应得的遗产,“还大大占用了我父应得的那一部分”,可打发到美洲后,居然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于是他成了“正直、有良心、好心”的人,全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用这位叔叔的钱。读到这,读者不由得也希望于勒赶快出现。可是,情节陡然一转,不写于勒,却叙全家的哲尔赛岛之游。故事的高潮却已逐渐掀起,在轮船上,竟然巧遇于勒。而这一切都是由作者娓娓道来:由吃牡蛎引出父亲的“不安”————“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亲眼证实后,父亲又转弯抹角的从船长那儿打听出实情。一旦于勒的身份得到证实,按常理,总该是兄弟相认,可是偏偏相反。故事的结局是躲避于勒。令人惊叹的是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之快,之大。于勒一下从福星又变回了灾星。细细琢磨,其间作祟的是什么呢?无非一个“钱”字。在金钱面前,亲情已无容身之所、只是被抛弃,或是被利用。作者虽未着一字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未用一语批判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可读者已从其独具匠心的构思中领会了这一点。二、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并刻画人物形象是《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另一特点,也是学习的重点。从小说的标题看,似乎于勒是主人公,可文中着重刻画的却是菲利普夫妇,作者正是通过写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中地位的变化,从而揭示主题。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他们的语言、行动及表情。菲利普怀疑卖牡蛎的水手是于勒时,神色突然“不安”起来,内心的惊恐昭然已现;联系到他之前总说的一句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很显然,他盼“于勒”,盼得望眼欲穿,焦急万分,盼的并不是与弟弟重逢,共叙情谊,而是借弟弟之力改变境况,提高身价,实际上盼的是“钱”。由此可见,菲利普的虚伪,自私和唯利是图。如果说,菲利普更向往上流社会,爱慕虚荣(从提议吃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