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读《实践论》读《实践论》有感作为思想的载体,经典无疑是人类丰厚智慧的沉淀.有意或无意、自愿或无奈地接触了不少的经典,这对我精神世界的塑造是极其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其中正确的实践观触动我最深,在实践中进步,是对我们每个年轻人最好的教诲。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即认识被证实。一个人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那一定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适应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但失败并不可怕,毕竟“吃一堑长一智”嘛,这个人还可以通过吸取失败的经验、进而调整自己的主观思想来符合各管规律性,从而获得新的成功。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中的经验其实也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弄清情况、结合经验、理性分析、继续尝试""这样,经常不断地总结,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实践出真知,任何的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实践,然而有多少人可以学习到这样的良性循环呢。现在的物质社会孕育了越来越多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或害怕尝试的人,实践这个词已经变得很少见了。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随着所学知识一步步深入,教育体系对我们的学习要求也逐渐加高,更多地希望我们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尤其上大学以后。大学里我学习的国际政治专业,我学习到的理论如何运用到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呢。由于理论基础也不扎实,所以更不知什么叫运用于实践了。再看看其他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一般情况下是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的,因为缺乏信心,直白来说就是害怕失败。其实,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第1页共2页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时,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但认真想想,难道就因为不了解,所以就不去尝试了吗。不了解,所以要去尝试,然后才能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建立信心,显然,这样的思路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一开始就是“云里雾里”,感觉自己并不能识记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也不能真正理解各种理论的精髓,一度有点自暴自弃。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专业学习,发现这些状况的产生很大原因是由于自己的“不作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了解和复习过知识,又怎能理解其理论精髓呢。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道,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片面的现象和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合乎逻辑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在刚开始学习时是处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并不是我理解不了,而是我学习次数少,认识还不够深入。只有多反复、多思考,才能得到理性认识。其实,所谓的困难只是对该部分还不够熟悉,也就是实践不够,通过大量的练习与实践操作,一切也就简单了。在实现认识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其实,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便可以用之来指导我们下次的实践,重复往返,不断深入。通过阅读《实践论》,我获得了不少,以上只是我在实践和认识方面的一点点感悟。其实,除了实践和认识,正确的认识也是极其重要,比如说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恶意谣言和不实新闻,如果我们不去求证,会被带进错误的认识之中,这样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实践时,我们的目标得是正确的认识。将想法落实到行动,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践行到底,为了优秀党员这个目标,精神世界建设一定不能懈怠。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