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解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平易质朴、忘我工作、一丝不苟、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2.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教学重点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品析人物语言和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难点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讲解: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安徽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默读课文,说明课文结构特点和大概内容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3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全文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三、进一步探究本文内容提问:文章每一部分在表现人物精神或性格时各有侧重,再读课文,看一看每部分各侧重写什么?讨论后明确:表面看来,文章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但却不是仅仅叙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三部分各有侧重。第一部分,写他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为下文写他的事迹、表现他的精神作铺垫。第二部分,写他在艰苦条件下“一切从头干起”,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突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敬业精神和扎扎实实搞研究的严谨作风。第三部分,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突出他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和他崇高的精神。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人物的面貌。在比较短的篇幅中要写一个人近30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剪裁。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全文就在整体上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人物的面貌。四、课堂小结略。五、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的资料,然后全班出4一期题为“两弹之星,民族之魂”的墙报。板书设计“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一、结构与内容引子:(引出正文)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教学过程:一、提问: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讨论后明确: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