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物体运动的速度课堂教学设计及程序:教学设计及课堂程序学生主体活动说明/点评一:引人新课提问: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2.初中对速度是如何定义的?1.学生能提出两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找到统一的标准,得出速度的表达式。2.学生能回忆起公式。效果较好,比直接给出定义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二:平均速度1.得出的定义和公式,强调的概念和定义与初中的V形似而神不似,S是位移而非距离。举例:一学生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分别如何?2.引导学生得出平均速度概念的意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3.指出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4.在讨论与交流环节学生在图上标出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后,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坐标纸计算的两种方法:1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后用比例计算。2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方法。5.引导学生思考:平均速度能不能描述物体任何时刻运动的快慢?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瞬时速度的引人做好准备。1.计算同学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体会平均速度与初中的速度的区别。2.引导学生推导1m/s=3.6km/h。3.学生计算奥运会上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4.在图131坐标纸上标出四个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同桌两同学分工,各算两个的值。5.学生能很快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虽然得不到答案,但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虽然教师强调了平均速度与初中所学速度不同。但学生对速度的矢量性理解较困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此环节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费时,采取两人分工,各算两组的办法。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最后一问:图中的哪一段描述得比较好?这样问不够严谨,除非特别强调是匀速率运动,教学中回避了这个问题。三:瞬时速度1.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节省时间,仍采取学生1.引人:以汽车长途运输为例,再次说明平均速度不能反映物体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必须引人一个新的概念———>瞬时速度。2.进入实验与探究环节,得出四个平均速度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3.结合光盘H01113图用无限逼近的思想讨论公式=S/t中当t→0时,AB→VA,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4.矢量性: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5.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就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工,各算一个平均速度,然后汇总。2.思考:以上哪个平均速度能比较接近物体在A点时的瞬时速度?能得出更准确的数值吗?3.在课本上标出图132中A、B、C、D、E各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分工最后由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汇总结果的方法。瞬时速度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材不仅设置了讨论与交流环节引人,还让学生进行了实验与探究,意欲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瞬时速度的思想。但感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学中还是增加了向学生介绍无限逼近的思想,课后证明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四:课堂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矢量,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对应,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方向就是物体位移的方向。2.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分组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处理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全面,但要给他们这种训练的机会,逐渐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为避免学生思维混乱,暂不提速率概念。在以后的习题课中补充。五:巩固练习1.课本P11第2题2.设置一例题,先让学1.以问答的形式完成例题12.独立思考完成例2例2(3)的错误率极高,大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路程大的位移大。此题生独立完成,然后讲评。例2:如图,甲、乙、丙三个质点同时从A点出发,按不同的路径运动,同时到达B点,比较三个质点下列物理量的大小:1路程2位移3平均速度对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很有帮助。六课后作业1.课本P11(1)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第1s内通过5m,第2s内通过20m,第3s内通过10m,第4s内通过15m,则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第2个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