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病理学进展的一点心得体会在这将近两个月的学习当中,通过老师系统的讲解,结合本科学习的《兽医病理解剖学》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细胞凋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本科学习时老师只是介绍了一下细胞凋亡的概念,并没有作深层次的讲解,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学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死亡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坏死或意外性死亡,它是由于某些外界的因素,如局部缺血、冻伤、烫伤等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的侵袭,造成细胞迅速死亡;另一种就是细胞凋亡。该现象最早是ken等人于1965年观察到的。他们发现,大鼠的肝细胞在局部缺血时,连续不断地转化为小的圆形的细胞质团(即凋亡小体apoptoticbody),最后死亡。他们将其称为“皱缩型坏死”。但直到1972年,ken等人才将该现象命名为细胞凋亡。之所以称其为凋亡,是因为许多生物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也会出现“正常性死亡”,而不出现坏死样的炎症反应和病理变化,如蝌蚪尾的消失等,均是通过凋亡实现的。这就像秋天的树叶凋谢一样,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也遵循自身的程序,结束自己的生命,由于细胞凋亡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现在推测许多人类疾病与凋亡障碍有关,如艾滋病、中风、阿尔兹海默氏病、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人员希望找到新的、特异地作用于凋亡途径的药物,治疗相关疾病。癌症仍是凋亡药物的首选疾病,通过诱发凋亡诱导癌细胞死亡已经成为可能。但目前仞处于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对抗菌肽的了解。抗菌肽(antibacterialpeptides)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抵抗外界微生物侵害、消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是由生物第1页共3页细胞特定基因编码,经特定外界条件诱导产生的一类多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各种脏器的黏膜、皮肤以及植物的花、果、叶中。1972年,瑞典科学家boman等人用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诱导惜古比天蚕(hyalophoracecropia)后产生了抗菌多肽物质,随后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肽--天蚕素(cecropins)。最初人们把这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称为“antibacterialpeptides”。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应为“抗细菌肽”。后来发现有些“抗细菌肽”还具有抗真菌等其他微生物的功能,便称为“antimicrobialpeptides”。天然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无免疫原性、热稳定性强及生物活性广泛等特点,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够在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前发挥抗感染作用。抗菌肽不仅能够抗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感染,而且可杀灭生物体肿瘤细胞,特别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不破坏机体的正常细胞。同时,目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药菌株的不断产生,人们开始筛选新型的抗菌药物来代替传统的抗生素。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性和对耐药性菌株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杀灭作用,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再次,对于toll受体的了解。这是我第一次接触toll样受体这个概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对toll样受体产生了极大兴趣。t0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s)广泛表达在天然免疫系统,是一类i型跨膜糖蛋白。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因其胞外区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名,它们通过识别保守的病原体相关的分子位点(pamps),例如细菌的脂多糖、脂肽,或者是细菌和病毒的dna、rna等。来识别大量的异己抗原。tlrs在固有免疫和引导适应性免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至今共有10种人类t0ll样受体的同源物和9种鼠类及果蝇的toll样受体相继被鉴定。对相关的分子结构及其特异性配体,受体与配体之间的识别,以及信号转导通路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toll样受体家族通过胞外区感应组织中的危险信号,经相应接头蛋白进行信号传导,激活相关的核内基因,从而诱导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toll样受体家族包括细胞表面的tlr(tlr4/md-2,t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