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描述的民俗风情。2、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3、学习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通过人们春节“发烧”的过程形象感知充满浓郁乡土风味的民俗风情。2、学习文章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过程:一、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感知过程中随文解决学生字词)1、阅读全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60岁本命年时回想的内容吗?(作者小时候在运河家乡和父老乡亲一起过大年的情形。)2、围绕过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事呢?(10件)示例“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可以归纳为“炒年货”,你能用这样的“动词+名词”的形式概括其他的趣事吗?(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换门神、守岁、拜大年)3、这么多事情,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你觉得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按时间顺序)4、<追问>随着时间的推进,你们有没有觉得过年的氛围有变化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追问>是啊,过年的准备工作正一桩一桩进行着,过年的味道也随之越变越浓,这样的安排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注意:指导学生将过年的热闹气氛读出来。二、品析语言之热闹过大年1、(过渡)十件过年趣事经过作者有条不紊地描述之后,让我们觉得一阵阵热腾腾的年味儿扑面而来,文中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你直接感受到了这种过年的热闹呢?(示例:“吆喝叫卖”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听到了小贩们卖力地吆喝声。)要求:仿照示例,用“‘……’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的句式来说说过年的热闹。(学生活动:先思考,然后要求用生动的语言向同伴描述画面,最后点名交流。)2、(过渡)听了你们精彩的描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过年场景中了。除了这些词语,我们还能从富有特色的句式中感受到过年的热闹,我们来看这样的句子: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1)你觉得这个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长短句)(2)这样的特点让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富有节奏感或节奏感更鲜明)<追问>还能读出什么感觉?(或前面的短句和后面的长句比较,读起来有什么区别?)(感觉离过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气氛越来越热闹。或渲染过年热闹的气氛。)(3)这样长短句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4)我们能不能也尝试着将文中的句子改写成长短句的形式,把运河老百姓过年的热闹劲用你的神笔描绘出来?(示例:“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改为“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簸箕,晾脆,端进屋,一家围坐,大吃大嚼。”)(学生活动:思考,请两个学生板书)(准备:1、卖绒花的小贩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门里门外挑花朵。2、左邻右舍,挨家挨户,忙着蒸馒头、蒸年糕、渍酸菜。3、开门说恭喜,抱拳回同喜,新年人们互相道出最真挚的祝福。)三、品味语言之浓郁地方味1、(过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节奏感鲜明的长短句为我们营造出过年时热闹喜庆的氛围。同样是过年,我们也有热闹的气氛,但刘绍棠的“大年”却更有着地道的家乡味。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得呢?(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风俗。)充满地方味的语言:“大吃大嚼”、“玉米糁儿”“小疙瘩鬏”、“渍酸菜”、“脚丫子”、“说闲话儿”、“糖黏儿”、“秫秸棒儿”、“制钱”、“小小子”、“亲支近脉”、“天麻麻亮”充满地方味的风俗:炒年货时念念有词;上火吃化食汤;竹筒抽签得糖葫芦;做冻豆腐、冻柿子、渍酸菜;送灶王爷;贴门神;小丫头不许出屋,小小子能走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等到打更,才能下饺子、放鞭炮、贴对联……..四、体会情感1、(过渡)越接近过年,习俗越隆重,和作者的年相比,我们这儿的年味就淡了很多。尤其是拜大年这个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过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