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四节戊戌政变一课标要求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2、分析评价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推行新政失败的原因。2、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3、对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3、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四教材内容分析与教材地位本单元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的历史长卷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努力,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不断突破自我封闭,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它只进行103天而迅速归于失败,但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深远影响是不容抹杀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而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知识,引入新课(1)维新思潮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什么?(公车上书)(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的标志是什么?(百日维新)(3)百日新政以一百一十多道上谕为基础,看似洋洋洒洒,但新政内容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为什么呢?用心爱心专心1教师:时间短,才一百零三天;法令太多;康、梁等人官位不高;或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更主要的是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吏都在千方百计阻挠法令的贯彻执行。这说明百日新政一开始就有两股势力针锋相对。(二)出示目标(三)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新旧势力交锋-----针锋相对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找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两派势力的代表。新势力(维新派)旧势力(顽固派)光绪帝(弱,受约束)慈禧太后(强,主宰)中央代表翁同龢(解除远离)人事任免权军权荣禄(提升重用)地方代表陈宝箴地方大多数官员群众基础弱社会基础厚问题情景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封建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和光绪帝互为依靠,相互利用的关系,反映了新势力的不成熟和光绪的软弱。这样的新势力在与旧势力交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态势呢?请看一段材料。展示材料:以下是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上谕:「定国是诏」。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户部尚书职务,开缺回籍。1898年6月15日,上谕:授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98年6月15日,上谕:以后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跟前谢恩。思考问题1:光绪皇帝的诏令内容有利于谁?为什么?生回答略师总结,当然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最为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大大削弱了维新派势力。再加上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这样,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