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精神调摄是养生防病之本:神能摄精,固精,神守则精固,神荡则精泄。《灵枢·摄生类》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心主神明,神又是一切生命话动的主宰,生命存亡的根木,神安则五脏皆安。神的属性育静,清虑静定,少费神气,神得安养,故寿,躁扰不宁则耗神,催人老。3.2.2精神调摄可促进病体康复:精神调摄不仅有预防保健的作用,对于疾病之后的调养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言:“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育、怒、忧、悲、恐”正常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正常,精充气足的反应。而异常的情志活动可直接损及脏腑的气血。而我们的情志活动均由心所主宰,心主明则五脏安和。所以中医将静养安神作为养生的要诀。正如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所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刘娜刘鲲江西中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南昌330004)张仲景对消渴病的贡献【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69(2011)10-1432-03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关于消渴论述颇多。有些篇章明确记载了消渴病的脉证、治法与方药,也有些论述在原著中并未明确记载,但依据对脉证和病机的描述,可知其与消渴的特征甚为相符,故据其治疗消渴病,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1病因病机1.1胃肠燥热是消渴的病理基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2条说:“跌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若趺阳脉浮数,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亢盛,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而脾虚不能为胃散精升达,充养肌肤,精微下注,渗入膀胱,肠道失润,故见身体消瘦,小便数,大便坚。正如《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仲景通过趺阳脉论述出现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的病机,认为消渴的病机关键是胃气有余,胃热亢盛,热盛伤津,同时亦准确记述了消渴具有消谷善饥、小便频数等特点。这些论述恰合现代医学所论糖尿病。因此仲景对消渴病病机的论述,为后世从脾论治糖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说:胃肠燥热是消渴的病理基础1.2气阴两伤是消渴病的主因《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1条云:“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而为劳,虚则正气不足,劳则营气竭。”此原文通过脉象,阐述消渴的病机为虚劳(浮即为虚,卫气不足,迟即为劳,营气虚竭,即气阴两伤),指出营气不足,燥热内生,于是形成消渴。认为消渴病由积热而成,营卫两虚是其发病主因,营气不足,燥热内生,形成消渴,后世称为“中消”说明气阴两伤乃消渴病最常见的表现。1.3湿邪阻滞是消渴病发病的常见原因因湿所致的消渴,《金匮要略》论证的条文最多。如第二篇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十四篇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其人消渴。”十三篇第5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内经》曰:“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则能出。”若肺失宣发,膀胱蓄水,水不化津而为湿;或久病脾虚湿阻,痰饮内停,水津不能输布,亦会出现消渴。说明湿邪阻滞是消渴病发病的常见原因1.4瘀血内停是消渴病的发展和加剧原因《金匮要略》中指出:“病者如热状,烦渴,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瘀血积滞化火伤阴,致津亏液损,使人烦渴。《血证论》说:“瘀血在里则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口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又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以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升,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以上对瘀血致渴的机理都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为消渴病从瘀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1.5肾虚致消渴作为主要病机之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是论述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而敷布于全身,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司,后世称为“下消。之后,历代医家把肾虚致消渴作为主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