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读完《梁家河》,我心中是不平静的。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学习。情怀是源于内心对于美好最深沉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怀的,一心为民的情怀最无私,最受人尊重。1969年1月,不满16周岁的懵懂少年习近平从首都北京来到“穷山僻壤”的黄土高原一个小山村XX县区梁家河。从此,在窑洞一住就是七年。这七年,让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群众思想的诞生过程。陕北七年,当知青们受不了恶劣环境难以生活而纷纷离开的时候,他还住在一个老百姓的窑洞里。他说他并不感到寂寞。因为晚上的时候,村里边那些半大小子都会围过来听他讲故事。大家有什么吃什么,晚上一起盖几个破被子,互相用身体来互相取暖。为什么大家对一个十来岁的小伙有如此的亲近感、亲热感。为什么其他干部开会时,群众说闲话,基本上没人听,乱哄哄的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而他开会,大家静悄悄。因为,他没有把老百姓当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铸造江山的主人,共产党离不开老百姓。他不说大话、空话,都是大实话,都想听的话,他干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习近平)。为老百姓建沼气池,解决了他们的取暖做饭,为老百姓建淤地坝,使他们多打粮食,解决肚子问题,修男女厕所,解决上厕所的尴尬问题,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谋幸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据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晚上,窑洞里有四五个小伙子陪着我,晚上不仅是他们,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陆续地吃完饭以后进了我的窑洞,来串门,来听我讲古今,因为我的故事多啊。问我这个问我那个,北京什么样子,知道还有国外,美国是怎么回事,很好奇。你们都吃些什么,在北京吃什么,什么最好吃,你们都还见过什么稀罕事,第1页共13页《三国》、《水浒》、《红楼梦》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就给他们讲了,讲《三国》、《水浒》、《红楼梦》,跟大家都是成为好朋友。面对数次申请入党屡屡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当他上大学离开梁家河时,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因为我在里边睡觉,静静地等,感动地哭了。正是人民群众这些心灵馈赠,让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与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人民情怀与日俱增,日益深厚。人们常说“厚积薄发”、“多年磨一剑”,这就是典型的厚积薄发,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剑。不由得使我想起,2015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第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不完整的,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还要做到精准扶贫。在他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群众思想的光芒,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第二篇:读《梁家河》有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日,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细细品读之后,最重要的感受有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党员干部应多踩泥巴、身子下沉,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干群才更和谐,党和政府才能得民心。二是实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第2页共13页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党员干部要善谋事、会干事,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三是公平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