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淮北市黎苑小学王克宁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诉说“特别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孩子不听家长的话,老师的话倒是听”“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需要家长配合,可我们太忙了,确实没时间”“别人家的孩子考得特别好,我们家的孩子一塌糊涂”……家庭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很多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有时往往困惑不已,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表现的优异自如一些,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些浅显的看法,试着解开栓在家长心里的那把锁。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晚了。二.家长要有现代意识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孩子其实像我们手中的鸽子,我们需要给他温暖和安全,又不能把他捧得太高,也不能把他捧得太紧,在对孩子抱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乖”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好比洪水来临,我们不能抱怨洪水如何拍岸如何肆虐,而应该及时加固加高防洪大堤。一个班里有几十个孩子,孩子是家长眼中的树,到了课堂上,孩子是老师眼中的林,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去同时关注每一个孩子,这就需要家长的紧密配合,老师布置读课外书,家长尽量做到陪孩子一起读或者提前读,与孩子共同发展,其实并不需要家长有多少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需要家长拥有更大更开阔的精神空间,能够与孩子一道去"觉解"人生与生活,能和孩子保持更多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交换。三.让孩子多一些快乐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我们其实并不要求孩子每一项都登峰造极,重要的是孩子喜欢,孩子爱这个东西,能让他快乐的生活,才是我们的基本目标。四.从行为上让孩子学会感恩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要想让孩子几年之后甚至一辈子懂得感恩,我们首先要从细节上为孩子做表率,让孩子懂得家长对老人的关心与牵挂,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