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省侨联――王天德按照省委党校和清华大学共同确定的培训方案,我们来自省直机关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125名同志,从6月9日启程,在清华大学参加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培训学习。清华大学是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能在这所百年名校参加培训学习,我倍感荣幸。同时也感谢机关工委党校给予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我十分珍惜。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每节课都集思想之大成,耀智慧之精华。短短的几天培训,让我获得了一生难得的知识财富,真是受益非浅,体会颇多。一、了解清华。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建国立**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清华校园以清华园为主体,西部还有近春园,这次学习的住宿之所便是清华接待服务中心紫荆公寓。在清华主校门(东门)外的绿地正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卧壁,正面是毛主席手书的清华大学校名,背面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校训源自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他引用《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树立完整人格,后被定为校训,成为清华之精神所在。二、生活清华。在清华园的这段日子里,我们研修班的57位同学每天结伴骑车而行,在宿舍、教室、食堂之间来回穿梭。尽管这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单调,但在精神层面却是异常丰富的。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践行行胜于言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弘扬人文日新精神,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人才、治国栋梁。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第1页共4页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攻绩。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加快发展,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可以说,清华园里这样一种文明的气息、一种人文关怀,会让你时时感到温暖,受到教益。三、所学所思。本次在工程物理学术报告厅和水电水利学术报告厅所举办的10场专题讲座,主题设计新颖高端,信息容量丰富多维,体现出把握理论前沿观点,聚焦理论学术热点,包容不同声音论点,收集甄别国内外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同一问题的多维度阐释解读,可以说荟萃百家争鸣,独树精华国粹。汪玉凯教授以他生动的语言、比较研究的方法,紧紧围绕习近平治国使命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主题主线,对如何提高和完善执政理念、理论、制度进行了深度解读,剖析深入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发展意义;刘书林、侯景新等教授以激情飞扬的讲解风格,用诗言志、歌咏言,风趣幽默的漫画寓意,小故事大道理等不同形式,通过充分挖掘博大精深的道、儒、法、易等国学思想精髓,对领导干部素质与修养、领导者执政智慧与谋略、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等专题作了全新解读,并结合新的世情、党情、国情,新的工作生活实践,启迪人们深刻认识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生动内涵,警示领导者要用心智履职尽责,勇于肩负和担当历史使命;李虹教授作的国学智慧与情绪管理专题报告,从不同侧面生动地讲述了阳光心态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快乐、健康的重大影响。关贵海教授以独特视角、纵论古今中外,讲述了一带一路的愿景规划和中国特色战略布局,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牢固树立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意识,坚持奉行邻里守望,合作共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刘玲玲教授用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和实例生动地讲述了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必须立足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新模式。要形成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