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浅谈阮明江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将逐步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很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将有助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很多计算机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如同数学、语文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太大。从而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本来生动活泼的计算机课,却因为“别动,先听我讲”而变得枯燥无味。那么,这门新增课程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呢?一、与其它基础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大多数老师用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把该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要求给忽略掉了,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严重畸形。二、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中小学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更新换代太快。由于信息科技及其应用的发展速度很快,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往往严重偏慢,导致了“学生最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学生“玩”的知识比“上”的知识要新得多。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迅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整个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包括书本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如同英语这门课程一样,书本教材配备了相应的磁带教材。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形非常相似,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所以文字教材依然是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技能测验等内容,是书本表现不了的,因此配套教学软件必然成为教材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就近期的媒体而言,光盘是配套教学软件的基本载体,因此我们称之为光盘教材。基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深刻认识,我们认为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协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它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3、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4、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所以,我们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去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针对性原则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因此,我们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任务”。教师在进行“任务”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