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技长”的运动。中央以奕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是“安内”、“御外”。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迅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和思想,不可必免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较大冲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洋务派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面对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越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让,独器不能众。从1861年开始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清政府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多艘,陆军和海军的创建发展,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建设。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足,近代中国洋务理论家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迅,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国之本也”。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铁、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多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商公办的形式,拓集商股作为资本,雇用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同时洋务派他的民用工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数量扩大起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近代化进程。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浙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两文”、“两艺”的学堂,奕曾指出“欲意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学,亦不受人欺蒙”。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于是洋务派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首先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间的距离,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堂,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对此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评论洋务者已把师夷之长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郭嵩焘提出了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人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在此思想的启示下,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郑观应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是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任务。首先,洋务派是在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根本不可能在国内形成适应近代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一点在军事工业中尤为突出。从洋务运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