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路上》学习体会刘娟2012年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吹到我们樊城区,给我们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最初我面对新课改,感觉很迷茫,有时候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上课,随着对新课改研讨课的学习,对新课标的解读,我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我知道了在课堂中,怎样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的氛围,我也知道,有数学味的课才是好课,我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明白了实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更明白,有效地课堂,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我的课堂才能高效,这一切,都是新课改带给我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与其他教师一样,在新的课改浪潮中,一路走来,迎接着诸多的冲击和洗礼,在此期间,我有着深刻的体验,接下来,我就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简单的谈一谈我在课改中的几点做法。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疑中生趣,由疑激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得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识。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的开始,我从学生举出的是3的倍数的一位数、两位数做起,再让学生举出3的倍数的三位数,如123这个数字为例,我故意激发学生:“你们说出这个数太慢了,我可以举出很多比如:132、231、213、321、312、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抓住了新知识的实质,提出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导入活动要符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课制宜,只有对准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导入活动和教学内容之间实现自然对接,导入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观察一副春夏秋冬自然风景图,自然美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的更换,周而复始,获得对“循环”涵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我启发学生,像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学生就会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①从星期一到星期日。②太阳的东升西落。③红灯和绿灯的交替变化等等,我开始引导这些现象它们都有一个共性,什么共性呢?学生就会发现这些现象是连续不断地重复出现。在理解循环的基础上,进而联系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为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三、课前收集数据,积累数学信息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家庭,学校,书籍,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经历和感受之后再来学数学,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比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时,课前先让学生翻阅资料,可以咨询家长,可以上网,查一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学生就会找出很多用分数表示的实际例子。比如:人的血液占体重的,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世界森林覆盖面积的等等,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通过课前实践活动提早感受分数,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减少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数学知识。四、动手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对客体认识结构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在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观察它的特征,通过触摸,展开和重组等实践活动,有序的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了全面的认识,主动的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在与课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但是教学改革引发我们深思,使我们蜕变,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引领我走进新的天地。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我要想方设法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