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心得体会国学与党性修养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首先要申明的是。国学与党性修养都是内涵非常宽泛的课题,本人才疏学浅,只能向大家汇报、交流自己这几年学习国学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包涵。今天与大家主要交流如下几个内容:1、什么是国学。2、为什么要学习国学。3、国学的要指——易道儒释,4、国学与党性修养一、什么是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西方国家科技发展迅猛,凭借坚船利炮,到处攻城略地、全球殖民;而清政府抱残守缺、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一批思想先驱寻求救国图强之路,引入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国学”,以有别于外来的西方文化即“西学”。要讲清楚什么是国学,应该把握如下几点:1、儒学不等于国学。虽然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2000多年里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指导思想。但是,道学、佛家学说在构建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使中华民族成为多民族的大家庭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次从大乱走向大治的一定历史时期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国学应该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儒、释、道、医、武等,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2、国学具有开放而非封闭、包容而非排斥的传统,是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向西方取经,一次是唐僧去当时的西方印度取回佛学真经,一次是五四运动后,取回马列主义真经。第1页共15页佛学自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唐朝六祖慧能创立禅宗、将印度佛学改造为汉传佛学后,成为国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列主义自“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也应该纳入“新国学”的范围。但“新国学”尚处于构建阶段,体系、内容都还在探讨中。3、国学热中的冷思考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不断上升,民族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反思历史,回归传统,重建中华文化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反而下降,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寻根热”、“国学热”愈演愈烈,儿童读经、国学班、国学论坛、祭孔热、汉服热、国学讲坛等等层层不穷,其中合理的成分居多,但也存在国学被庸俗化、浅薄化、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甚至过去被否定掉的封建落后思想、行为也借尸还魂、沉渣泛起。另一方面,国学门类繁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致思想、主张具有多元甚至矛盾的特点,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加以甄别;同时,要有包容的心态。否则,将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重建的目标应该是。和谐精神、公民意识、自由创新、契约精神。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公民意识、自由创新、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眼睛向外,实行“拿来主义”。因此,“新国学”的构建不仅要向老祖宗取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且要吸取西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不可泥古不化,也不可固步自封。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1、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学的人文思想弥补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西方各国凭借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发展到极致,泛科学主义盛行,甚至在民族、人种之间适第2页共15页用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社会进化论法则,强力政治和斗争哲学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战争、内乱频仍,社会、族群严重分裂,人类有史以来两次最残酷的世界大战先后爆发,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悲剧;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岌岌可危,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凸显。为此,西方国家思想先驱们在内的全球思想、社会、人类学者们都在深刻反思西方文化、工业文明的弊端和出路。上世纪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