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音乐中的一篇课文,它主要讲述德国著名音乐家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在教学《月光曲》中,我主要采用“抓关键词理解,想象画图,配乐朗读”等策略,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描绘《月光曲》的情景,那么如何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呢?我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设计的:一、细读文本,抓线索。一个文本通过不断的解读,读者才可以从里面读出有益的东西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心挖掘文字、人物、音乐、画面的内涵,在不断解读中发现其中的秘妙。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人物的心境、心情和心态。比如:从海水的变化读出感情的变化,从“水天相接”看到对生活的希望,从“微波粼粼”感受到内心情感的涌动,对未来的憧憬,此外,我抓住“幽静、清幽、恬静”这条线索,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设计,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二、以读为本,读中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读是理解的外部表现,能把味读出来,学生自然也理解了,在课文第9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中,让学生眼睛看到远处,配合手势引导,伸直右臂,在胸前自左向右画一横线,想象大海,月亮升起来了,配合手势引导,再将手臂由下向上慢慢升起,通过语言、手势、眼神等方式,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读出《月光曲》的音乐内涵,表面看起来只是“轻、重、停、连”的朗读指导,实则在其“神”,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形于言”,教学中把握好这一点,朗读才能越来越精彩。三、学以致用,迁移写法。语文课应注重语言的模仿,注重运用表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是学习作者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的融合,因此教学第9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写法迁移,让学生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展开丰富的联想,写几句话,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模仿课文语言,在言语实践中实现课文语言的同化与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