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摘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成名作,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及书信体的叙述形式,娓娓道来,把他的不幸爱情经历,以及他对爱情的忠贞,他的快乐,他的优伤,他的痛苦,都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无数读者为之动情,为之落泪。小说的出版,立即震撼了德国和整个欧洲,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一举改变了当时德国文学落后的地位,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本文研究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关键词】《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理;感受《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本情节简单的“薄薄小书”,讲述了一个和鄙俗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希望有所作为、追求高尚纯洁爱情却处处碰壁的少年由于爱情得不到回报最后绝望自杀的浪漫故事。小说出版后的影响是空前的。首先,《维特》影响范围广。《维特》问世后很快风靡德国和整个欧洲,随后几乎全球各地都刮起了《维特》热旋风。《维特》影响阶层多。年轻读者对《维特》爱不释手,模仿《维特》也发展成了一种潮流。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也一样迷恋《维特》,如,大诗人克罗卜斯托克、神学家拉瓦特尔、文学大师郭沫若、盖世英雄拿破仑、革命领袖恩格斯等人都《维特》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德国和西欧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维特》堪称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在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针砭时弊这一点上,《维特》更可以说是西欧19世纪现实主义“问题小说”的先驱,斯当达尔、巴尔扎克等小说大师也间接地继承了它的传统,文学界从艺术角度对《维特》的模仿热、翻译热、研究热等也是此起彼伏。一、通过感知的揭示性格巴赫金把作品中主人公和作者相互关系中实现一系列任务的形式称作性格,性格主要有古典型性格和浪漫型性格,而他在论述中把维特看作是后一种性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种主人公的个性特征,不是命运而是一种观念,主人公发出的行动,实际上是在实现着某种观念,某种必要的生活真谛,自身的某种原型,上帝对它的构想。由于这个缘故,他的人生道路,他的生活事件和要素,常常还有他的物质环境,都带有一些象征性。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环境的意义便是通过主人公的感知来完成和实现的。维特对于绿蒂的迷恋与绿蒂给维特带来的视觉感受是不无关系的,视觉是维特感受外部的首要的工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维特尚未与绿蒂说话,就已经被绿蒂的形象所吸引,绿蒂黑色的明眸、娟秀的模样、适中的身材,她雅致的白裙、系在胸前的粉红色蝴蝶结,以及她优雅的举止,这一切都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让维特着迷。而在后来,经维特的再三请求,绿蒂在维特生日之时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她系在胸前的粉红色蝴蝶结送给了维特,而维特无数次地吻着它,借此来回忆为数不多的幸福日子。此外,维特对于绿蒂的痴迷还通过维特的听觉等感知器官表现出来,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对于绿蒂声音不止一次的描述,从维特第一次见绿蒂时对绿蒂声音的喜欢,到其后对她的笑声言谈的无比欣赏(尤其是书中第二部分十一月二十四日的日记中对于绿蒂唱歌的声音叙述),再到后来,甚至于在维特的眼中,绿蒂喘气、哽咽着请求维特继续念诗时的声音也是无比动人的,真只有天使可比!所有上述叙述,都是通过维特的感知器官来实现的,也只在通过对于维特这种独特的感知状态的描写,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维特对于绿蒂有多痴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不止一次写到维特对于城外的大自然风光的迷恋与陶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维特受一个小山村的吸引,常驻足于村中教堂前的两株菩提树下,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且在此期间,维特完成了一幅素描画,其中没有掺进我本人一丁点的东西。这个发现增强了我今后皈依自然的决心。这种对于自然的叙述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多次出现。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感知是具有主人公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它通过主人公的感觉器官来描绘自然,所以,它描写的是维特眼里的自然,着重描绘的是维特对于自然的感受,自然往往就成了维特的意识的外化。维特眼里的自然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风光,也是哲学的、社会的概念,而且也是一种艺术观,它是欧罗巴族的初期的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拥抱,是卢梭意识里的人类最美好的状态,是自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