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老师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是否合适?答:李老师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是合适的。因为它满足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和认识过程的完整性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现实生活用品中环境污染导致的物种数量减少等问题学生们都有所了解,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活也密切相关,搜资料、做调查、做实验也比较方便可行,而且,通过各种研究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研意识。2.这次研究性学习李老师给学生分组的方式是让学生按照兴趣自由组合,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答:我认为是合适的。因为李老师给学生分组的方式是让学生按照兴趣自由组合的。(1)在本案例中,李老师筛选出了9个题目。从不同的学生角度去研究不同的题目,而让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这是学生工作的源动力。(2)在一个小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是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保障。(3)学生自由组合可以平衡小组中个人能力的差异而达到互补的效果。3.第4小组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那些解决办法?答:实际上这个原因的造成直接责任人是李老师。(1)李老师采用的是让学生按兴趣自由分组,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却忽视了老师对分配小组的指导工作。(2)还应考虑到同学之间的关系。当绝大部分组员组合完成后,剩余的人员组成小组可能就不尽人意,这就会严重影响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就出现了第4小组有人“搭便车”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老师要做好小组分配的指导工作,具体要求如下:一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二是做好“单打独斗”型学生和“困难户”的工作。三是鼓励民主产生“小组长”。4.案例中,李老师的指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在案例中,李老师做了如下指导:(1)选题指导:考虑到课题的可行性原则,李老师从学生众多的题目中选出了9个题目。(2)对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指导:李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课题研究方案评审表”。各小组轮流陈述开题报告,其他小组填写“课题研究方案评审表”。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小组之间互相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李老师也对每个小组的开题报告进行了点评。根据上课时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小组对自己的开题报告进行了完善并再次提交给李老师,李老师觉得开题报告没问题了,小组才可以开始研究。(3)实施阶段的研究和对策指导:李老师指导解决各小组实施阶段的问题。(4)结论成果阶段的指导:汇报结束后,李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进行了点评。5.你如何看待李老师在研究性学习后的反思?答:“课后,李老师根据小组评价表和个人评价表给每个小组和同学打了分。李老师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他觉得自己的工作也有失误,他想,如果他要求小组定期汇报阶段成果,主动和小组组长进行沟通,更加合理的分组,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李老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评定成绩、总结、反思,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我认为李老师的反思是很诚恳的,发现了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这对今后再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