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材料关于《24时计时法》一课的反思“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层次清楚通过形象化的选材,启发性的联想,开放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本领。下面谈谈本课中的几个亮点:一、选材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如何把生活中的内容融入数学的知识呢?我们都知道,一天有24小时,那么一天的24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学生还在互相猜测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1:零点钟声)视频中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迎新联欢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片段,老师就是利用学生看到过的,经历过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感受零时就是新一天的开始。学生对24小时是否真正感知呢?其实未必,对学生而言,白天的这段时间他们经历过,所以很熟悉,但是其他时间段,他们感性认识不是很充分。老师不紧不慢:“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视频2:一天24小时的片段):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指针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在时间词的引入方面,也是非常自然。当学生要区分什么时候的7时,就自然而然用到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午7时,下午7时”。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吗?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夜里……这些平时被大家经常用到的时间词由此迸发出来,又一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例如观察新华书店和银行营业时间中不同的记时方法、进行课表上的作息时间的转化生活场景与时间的搭配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二、过程清晰化,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这节课中,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一)新授条理化反思材料一天为何是24小时?教材中提到的“钟面上时针转两圈,是24小时”,这只是一种直观的推算,而科学依据是地球自转。本课教学通过“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如何记录24小时”来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作为两种记时法,如何来“定义”?理论上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是习惯称呼,属于张奠宙教授所提到的“不需要定义”的概念。但是,作为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学习内容,作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种记时法,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且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术语,我们还是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24时记时法”这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视频3: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异同)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比老师反复地强调,效果要好得多。(二)练习层次化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第一层次:观察、辨别。通过出示新华书店的营业时间和节目预告表,让学生观察(找出表示时间的信息)——“辨别”(辨别出是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