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作风建设正向激励机制摘要。作风问题的一个重要倾向是党员干部不积极作为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一现象并不仅是干部的思想出了问题,而是有其深刻地社会背景原因。我们当前主要使用处罚类的负向激励机制,较少采取嘉奖类的正向激励机制。但从长远来看,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激励巩固党员干部的良好表现,才是构建起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着力点。关键词:作风建设;正向激励;路径探讨自十八大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政治生态得到根本性扭转,党员干部队伍中有损执政根基的违法违纪等负面行为大大减少,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又出现,最突出的是干部队伍的积极作为明显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激励机制的角度分析,我们每次作风建设更多地使用了负向激励机制,即采用强制性、震慑性的方式,惩处具有不端行为的党员干部,以此达到杜绝此类行为的目的。其原因在于每次整风都是在问题积累以后,必须花大力气集中整治,而惩处是最快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从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来看,我们需要更多地建立起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即对人的良好行为进行正面强化,使其愿意继续其良好表现,从而进一步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系统,达到勤政廉政的执政目的。一、作风建设新变化及原因(一)作风问题的新变化。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强调抓落实,为什么这么上下一致地抓落实问题。一分部署,九分执行,我们非常缺乏敢担当抓落实的党员干部,尤其是执行最前线的基层政府。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和一些领导干部座谈,了解到一些反应很集中的现象,即,很多下级在面对布置给他们的工作任务时,首先是只见答应、不见答案。经常是口头上答应,但事情往往得不到落实,或者是忙而不动,表面上马上照办,看起来很忙,声势也做足了,但是实际上根本不动,最终应付了事。其次是用繁文缛节拖住或者流产一些事情,就算第1页共9页是领导特别重视、特别紧急的事情,都把它纳入繁文缛节中,最终用制度、规则和程序等把一些工作给延误或者流掉,其目的是规避责任。最后在问责时,则互相推诿,想尽办法往四面八方推卸责任。调研发现,落实不力、干部不积极作为是一种比较普遍地现象,往往要花很大成本进行检查督导,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另外一个例证是,笔者所在的XX省恩施州,在20XX年7月下旬召开了州委七届五次全会,其主题就是十二个字———“转作风敢担当善作为抓落实”,针对的就是“出现的问题令人非常担忧”。州委书记在报告中谈到,“举全州之力抓精准脱贫,但扶贫领域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其他在项目建设、工业发展等完成情况方面也很不理想,其“深层次问题就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并归纳成四个方面,一是作风不实,主要表现是调查研究不够,脱离群众,做表面工作;二是担当不够,即不愿担责,往上推责任或者往集体推责任。三是作为不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仍然存在;四是落实不力,慢落实或者假落实。所采取的措施是,从领导、保障机制、人文关怀及考核四个方面加以强化[1]。上述现象并不仅仅只存在于恩施州,倪星、王锐两位学者撰文到,避责逐渐取代邀功成为政府官员行为的主要特征[2],其意思是指,政府官员们不再是多做事以求有功,而是想尽办法少做事以求无过。并称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中国当然也存在。因避责而不作为的危害虽不像腐败现象那样直接危及到党的执政根基,但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发展,从而损害群众利益,进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任其漫延危害极大。(二)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认为,不作为现象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而不单纯是思想领域的滑坡问题,如果仅仅看成是思想领域的问题,不利于因势施策,从而贻误问题的解决。其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要针对这些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是正道。1、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农业社会时代,社会是简单而具有确定性的,因为农业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和较少流动性的社会,一个人一辈子生活的范围和结识的人都相对固定。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人口、商品和资本的流动,社第2页共9页会变得复杂起来,不确定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