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主体地位凸显的重要表现。一般情况下,临终关怀多出现于医学的临终关怀概述,从临终关怀的概念和特征出发,结合中国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每个人都无可选择的要面对死亡。予以临终关怀。事实上,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死亡尊严问题早已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早在19世纪60年代起,以“优逝”为主要特征的临终关怀就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我国临终关怀本土化兴起自上世纪80年代,但受某些传统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总结了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他认为人文精神的永恒是儒家生死观的核心;《易经》注重人们世世代代的绵延继承;老子是自然论的生死观;庄子是生死相通的生死观,是宿命论的极端代表者1。而冯沪祥(2015)教授是相对比较同意儒家的生死观的:因为他认为儒家生死观重视人们的道德价值,主张人们为了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牺牲自我,这是虽死犹生的人生优点在于敢于直面死亡,因为死亡对我们来说是存在好处的。首先,因为有着死亡的存在,才使我们知道了生命不是可以永久继续下去的,是短暂的,这样也就使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我们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相反,假如没有死亡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永久的生存下去,我们的生命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不再宝贵了。其次,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是可以超越死亡的,我们也是可以“长生不死”的,意思就是通过特殊的方式,我们的精神会永久的存在,从而实现我们的“长生”。例如,有的人通过活着的时候立功,那么在死后他的功德就会长存于人们心中;还有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创造出不朽之作如名画、名字等,这些他们的创造物也会代代相传,这样这些创造者们就会永远的存在于我们心中了。相对完善的生死观,是在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注重死亡带给人们的财富。谈到死,即使是我们正常的没有病痛的人都感到害怕。例如郑晓江教授刚刚做完一场关于生死的演讲,就被好多老人围住,有的老人对他表示感谢,因为他的演讲使这些老人心情好了许多,对死亡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心临终关怀概述,从临终关怀的概念和特征出发,结合中国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生命的短暂让我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当生命走到尽头,我们总是免不了恐惧和痛苦。在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发展、科技日益更新的今天,人们己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使用,如《后汉书·祭彤传》:“〔祭彤〕临终谓其子曰:“吾蒙国厚恩,奉使不称,微绩不立,身死诚惭恨。”,又如《儒林外史》第六回:“这两套衣服和这银子,是二老爷临终时说下的,送与大老爷做个遗念。”现在,这一词语已1张磊.庄子生死观价值论维度探析[J].学术论坛,2013,06:11-15.经得到广泛运用。其基本含义是指:临终者在走向生命的最后,生命活动趋向终结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在这一阶段,临终者的身体、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身体上的变化有吞咽困难;视觉、听觉、味觉能力衰退;意识不清晰;甚至出现幻觉,内脏受损等等。此外,临终者的心理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如:无奈、对生的眷念、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不放心等等。关于临终期的界定,至今各国依旧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美国将临终期定为病人无治疗意义的生命的最后六个月;而日本将病人只能存活的最后2-6个月定为临终期;还有很多国家更倾向于认为,临终期应该是从病人生命垂危到死亡的时间。但是不论是何种标准,都应该根据病人本身的病情来定。现在医学界比较认可的临终期是病人去世之前的3-6个月。而病人临终前又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所以可以将临终期分为生理临终期和精神临终期。顾名思义,生理临终期是指病人身体的变化,因为病人的各种器官退化,精神临终期是指病人的意识逐渐模糊,有的还会产生幻觉,直至生命的结束。两者都会影响病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帮助病人更好地度过临终期是一个值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词语的构成上来讲,临终关怀包括“临终”和“关怀”,那么从这个角度,临终关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