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风建设对单位管理的重要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是20XX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四风”问题的种种表现,强调这些问题违背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要求在全党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不停顿地狠抓进行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是说作风建设要长期抓、反复抓,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它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坚定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政治勇气与抱负。作风建设已经成为我党执政为民、取信于民没有退路的重大战役,党中央一系列狠抓作风的重大举措,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的广泛拥戴。作风建设不是小事、小节,而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人民福祉的大事。一个国家,如果作风建设抓不好、抓不实、抓不牢,亡党亡国绝不是天方夜谭;一个单位,如果作风建设抓不好、抓不实、抓不牢,就会是一盘散沙,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事业将一事无成。作风建设看似小事,事实上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攸关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大则可以动摇一个国家的执政基石,小则可以搞垮一个地方的吏治、一个单位的管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哪个国家、哪个朝代有不重视抓作风建设的呢。无非是提法不同罢了。中国历史上对吏治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道路、纲领、政策制定之后,古代中国似乎早就认识到了“干部决定一切”,吏治的成败涉及王朝的兴亡。早在远古,舜帝已开始利用立法来防止官员在作风方面犯错。他任命皋陶主管刑狱,制定刑律,所谓“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其中的“昏”,便是针对官员的生活作风来的。商的开国之君成汤,在即位之初便专门制定了“官刑”和“汤刑”,明确提出禁“三风十衍”的施政主张。所谓“三风”,第1页共8页指的是巫风、淫风和乱风,都属当时官场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中国古代对官员的作风修养要求是,廉洁奉公,勤俭为先。在工作中要廉洁奉公,不能寡廉鲜耻;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能奢侈浪费。勤俭节约是廉洁奉公的前提,廉洁奉公是勤俭节约的目的。因此廉洁奉公,勤俭为先是中国古代官员修养的重要原则。中国古代官员作风修养包含生活作风修养和工作作风修养,即为政作风修养。从广义上来说,官员生活包含官员的为政。官员为政是官员生活的一部分,官员的生活作风会影响到官员的为政作风,官员的为政作风也会影响到官员的生活作风。因此中国古代对官员的作风修养要求是廉洁奉公,勤俭为先。一是生活中要做到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俭节约而著称于世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抑奢崇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唐宋到明清,对抑奢崇俭思想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勤俭节约行为的褒扬随处可见”。例如:老子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孔子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墨子呼吁“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当为衣服,不可不节”“当为饮食,不可不节”;宋朝陆游在《放翁家训》中指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明洪应明也谓“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面有余”;清朝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提醒“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关古代的勤俭节约思想举不胜举。而我党,“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始终坚持、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提倡勤俭为民、勤俭建国。”二是在为政中要做到廉洁奉公。关于廉洁奉公,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思想都强调,为政廉洁奉公为首,亷洁奉公是为政之本。汉宣帝曾说过,“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意思是如果官员在为政中做不到廉洁奉公,做不到公平正义,那么官员的为政治道的工作就会一步步衰弱下去,国家也就不能长治久安。汉代刘向在《说苑·至公》中说,“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意思是官员在给公家做事时,就不能从事经商活动,也第2页共8页不能谈些贩卖、获利的事情。这些思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