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其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寓言:寓言:文学作品的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刺或劝戒的性质,,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训。寓言:寓言:文学作品的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刺或劝戒的性质,,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训。听读课文,准字音。秋水时至,百川灌(guàn)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二、古今异义(古/今)3、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一、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辨,辨别)2、泾流之大(泾=径,直流的水波)5、秋水时至(时令、季节/时间、时候)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3、东面而视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作状语,按时。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面对。形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形的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三、词类活用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四、一词多义一、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2、以为莫若己者二、闻:1、闻道百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三、之:1、泾流之大2、我之谓也3、仲尼之闻四、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五、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2、始吾弗信1、名词,海神名2、动词,比得上1、动词,听到2、名词,学识1、代词,这样2、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3、助词,的1、介词,在2、介词,被1、副词,才2、名词,开始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感叹,意思是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见笑大方):让内行的人见笑。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4、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5、小结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