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乐源流考略鼓吹乐是我国古老的乐种,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和功用都发生了变化,然而当我们追根溯源研究它的起源时,却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去考证。现当代鼓吹乐是经过几千年繁衍流传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当重视。一、鼓吹乐起源1、关于鼓吹乐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括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出自胡乐,即西域音乐;另一种认为处于中土,即中原音乐。持第一种说法的最早见于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其载:鼓吹起源于何也,汉班壹雄朔野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班壹是秦末汉初人,因避乱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当地人游猎之中,使用了鼓吹,乐器主要是笳、箫。笳这种乐器,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作乐。”又称葭、箛,杜挚在《笳赋》载:李伯阳如西戎所造。李伯阳是否出使西戎,已无从考证,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曾远嫁西戎,作《胡笳十八拍》诉说衷肠。因此,笳作为西域乐器的观点是肯定的,说他不属“八音”是正确的。箫,这里指排箫,其前身称籥,应邵在《风俗通义》中对其形制是这样描述的,说“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历朝历代对排箫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代称箫,《宋书·乐志》中称为籁,排箫的名字,起始于宋代。箫是八音中的竹之属,因此,说箫非八音是误记。因此。说鼓吹乐起源于西域的观点不能完全成立。第二种观点认为,鼓吹乐起源于黄帝时期,作为军乐用。《宋书·乐志》载:鼓吹,盖短箫铙歌。蔡邕曰:军乐,。黄帝时岐伯所作,以扬德建屋,劝士讽敌也。《旧唐书·音乐一》载:侍御史唐绍上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示警卫,故网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晋书·乐志》载: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十名吹叫为龙鸣以御之。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作为中原的鼓吹乐与第一种观点胡乐说相比,无论从年代上还是功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而且指出鼓吹乐的雏形是鼓乐,还列出鼓曲名称,并且还以角为龙鸣,可见在当时的军乐中已明确有“鼓”、角两种乐器。那么,最早的鼓吹乐是不是鼓角和明这种形式呢?据历代文献和今人著作记载,鼓吹乐中确系有角这类乐器,因此原始鼓吹乐以鼓角和鸣这种从形式的可能性较大,角这件乐器《北堂书钞》说它“出羌胡、吴越,不能确定其一。《晋书·乐志》: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于横吹。由此可以看出,叫这件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不止在一个地方。有可能随着历史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汉民族与西域民族的长期融合,所以,角这件乐器在地域上也就不分得那么明显了。《隋书·乐志》载:故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同,并议定其名,被与鼓吹。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给吴鼓、长鸣角,上州刺史皆给青鼓、青角,中州以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由此可以看出,鼓吹乐起源于中原的可能性最大,所用乐器中以鼓角为主。2、鼓吹乐的几种形式。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器乐音乐发展至周代,已经相当繁荣,尤其是礼乐制度的出现,音乐作为一种政治同的工具,已越来越被重视,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有大司乐,乐师等官职,还有专职演奏的乐工伶人,这无非是历史的进步。在乐器发明和制作上,周代更是有所发展,使用乐器达70种以上,有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周朝为了稳固阶级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由此出现了诸侯割据,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长期地进行战争。作为军乐得鼓吹乐,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文献中所说的恺(通“凯”)乐。《周官大司乐》载:王师大献,则奏凯乐。郑玄注为:恺乐,献功之乐。《周礼》载:师有功,则大司马左执律,右秉钺,以先凯乐。《左传》载:晋文公胜楚,振旅,恺而入。因此,已经成为周代战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从黄帝时的单一功用成为周代时的双重功用,不仅在战争中能够“振旅”(鼓舞士气),而且在胜仗之后,作为献功之用(娱乐消遣)。关于周代恺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