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读写结合心得体会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参加XX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2012年3月10日—11日,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在XX市师范附属学校报告厅举办了“读写融合,提高实效”为主题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亲临现场,观摩了活动的全过程。可谓近距离接触专家,一睹名师风采,聆听教诲,接受洗礼。先来看看参与此次活动的专家报告团成员:有德高望重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和美语文”倡导者和践行者盛新凤老师、“易语文”的研究者陈曦老师、还有“感悟式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李卫东老师。他们都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有的是高访学者,有的是教师培训导师,还有的是研究生导师……都是教育界的重磅人物。能参加这样的活动,面对面、近距离地聆听教育专家的课堂和教育观念,对我这样一位一线教师来说可谓是“可遇不可求”。再来看看专家们为我们呈现的视觉大餐:盛新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图文并茂的绘本课《最想做的事》,并介绍了她的“和美”语文观,为我们的语文绘本课教学提供了“显隐结合”的理论指导;XX省十佳教学能手王振会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课《荷叶圆圆》,高林生老师做了质朴、实用、风趣的《说说读写结合的几个问题》报告,为我们的读写教学指明了方向;陈曦老师献上了一堂读写教学的典范《开国大典》,并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她的“易语文”观和“读写结合”教学法;李卫东老师精彩演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其朴实的风格,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本的能力让人折服,最后他还为我们阐述了如何“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读写教学效率”。四堂课,堂堂精彩纷呈,四场报告,场场精辟入髓。最后品品专家们丰富、精深的思想精髓: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观,核心理念是“融通”,主张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不但要培养学生第1页共3页语感,陶冶学生情操,还要让他们习得方法。她提出“显隐结合,互相促进”的教学方法,很是发人深思。高林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强调。“语文教育本身是一个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即“形式→内容→形式”。批判了老师们阅读教学中“内容→形式”的缺失。而对于写作教学,高老师提出了写作“三步走”,即“摹仿”→“变化”→“创作”,小学阶段重点训练前两步。陈曦老师“易语文”追求简约的设计、平实的教学、开放的课堂;努力使课堂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学生和文本)、回归焦点(课堂)、回归落点(语言实践)。她提出“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对于读写结合,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教前找点→教中建模→随文练笔。李卫东老师明确提出。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由“语感”到“语识”的飞跃。四位老师的报告都是至真至善之言,又有理论的高度,听后让人醍醐灌顶。虽然他们对阅读与写作教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但却有着共同之处:1、阅读和写作教学要相互结合。特别是李卫东老师,他通过具体的课例,分析了如何结合课标,把握好各学段特点,深挖文本,找到每堂语文课的训练点。2、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过分强调任何一点都不会“和美”,最近的课改“工具性”偏弱,强调课堂上要教给学生方法,“方法如拐杖”,让学生手拿“拐杖”自己去学习。3、课堂要高效。高林生老师也好,李卫东老师也好,都在强调“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即文本讲了什么。思想情感是什么。)教师不要再讲”,教师要多思考课堂讲授的“点”(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怎样表达情感的。)该如何找寻。4、语文教学最终要落脚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上成“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高林生老师说:“教学五大事,说白了就是识字、写字、读书、理解、背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不要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历史课”或者其他的什么课,更要摈弃“堂课第2页共3页上热热闹闹,下课后一无所知”的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名师之间的巨大差距,自己的阅读和习作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读写结合,提高实效”这为我今后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引领。专家们的讲座高屋建瓴,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