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干部主题教育调研报告两篇篇一:目的是解决当前一些纪检监察机关职能模糊、履职错位、效率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科学化水平。近期,笔者结合XX县区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就当前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推进三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建议。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认识上有偏差。一是视纪检监察机关是唯一包公。一些部门的工作不管是否涉及纪检部门,凡是得罪人的事都贴上标签堂而皇之转嫁给纪检部门,而自己专门唱红脸、当老好人。比如:一些反映问题多、处理难度大的信访举报件,其内容并未直指违纪问题,有的领导也批转给纪检机关直接或参与办理。二是视县级纪检部门为唯一利器。在部分领导的思想意识当中,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委的第一督查室,凡是时间紧、任务重、推动难的重要工作,都要求纪检监察机关督促落实。三是视纪检监察机关抛头露面才有面子。不论大事小事、大会小会都要纪检部门到场,觉得这样才显得对该项工作重视,耗费了县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大量时间。四是纪检监察机关视管得宽才有位子。一些纪检监察干部认为只抓主业太单调,特别是一些派驻部门的纪检机构领导感到自己没有实权、没有实惠,或多或少存在不想不愿专抓主业的思想。2、双管传导不畅。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管理,在县级层面来看,全面推行两个为主、两个全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方面,县级纪检机关主要面向基层,每年直接办案和指导办案上百件,这些案件中一般性案件占85%以上,重大案件的比重相对较小,占比不到10%。查办重大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无疑对工作协调和加大办案力度都有很大帮助,但对于查办小案而言,无异于杀鸡用牛刀,势必影响到一般性案件查办效率,难以达到及时高效的要求。在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方面,有利于纪检干部减少顾忌、大胆第1页共5页查办腐败案件,但由于上级纪委对下级干部领导不直接、了解不全面、知晓面不广,难以跳出在纪检干部内箩里选瓜的局限性,难以将其他范围内的优秀人才选拔选用到纪检领导干部队伍中来,无形中构筑了一道广纳贤才的障碍,同时也容易导致党委在选人用人时产生纪检干部在行业内成长的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纪检领导干部的成长空间。近年来,县级纪委领导对外交流任职人数明显下降。在全面落实纪委向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方面,省市对县级纪检机构改革的方案还未出台,思想尚不明朗,处于老办法不便用、新办法不敢用的特殊时期,县级都在等待观望,部分单位纪检领导已经空缺较长时间,影响到职能作用的发挥。3、同级监督疲软。从各单位权力实际运行情况看,权力过于集中在一把手手里,有时集体研究只是走过场,甚至成为一把手实现个人意图的挡箭牌。在没有实行统一派驻管理模式下,单位的纪检机构牢牢受制于所在单位,实施同级监督只是一种摆设。4、内生动力不足。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与当前从严治党新常态下的新要求还有差距。一是改革创新动力不足,工作难以突破升级。近年来,宁远在县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有的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20XX年,全县成立了7个纪工委,后来中途搁浅,现在的纪工委成了无机构编制、无工作班子的半拉子工程。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接受正规培训少。实施有效监督,熟知相关业务是前提和基础。现有的纪检干部具有财务、医技、工程建筑等方面资质的专业性人才不到10%,不能满足监督和查办案件的需要。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传帮带意识不强。以XX县区纪委为例,30岁以下的仅1人,占总人数的2.5%;30-40岁的7人,占总人数的15.5%;4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82%,老中青结构失衡;在工作中,传帮带的意识也有所淡化,年轻干部在实践锻炼提升不快,影响了县纪检监察机关的整体战斗力。5、基层支撑乏力。目前,全县各单位尤其是乡镇、街道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基础还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纪检部门的业务能力水平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一是班子不全,素质第2页共5页参差不齐。全县10%左右的派驻纪检机构未按要求配齐班子,现有的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