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教材地位:1、承接性:继第一模块政治文明史之后,本篇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原理这一基本目标。2、基础性:具有开宗明义第一篇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以利于今后其他经济史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若干基本方法等。3、关联性:本篇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史的开篇,通过学习使学习掌握感知中国古今农业及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关系,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三、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四、学情分析: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3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五、教学资源及教具:1、利用神话传说进行探究教学。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的直观体验和教学。3、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归纳分析。4、利用相关资料及课中和课后思考题、阅读与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六、教学方法及教学重难点1、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2)学法:搜集材料,体验情境,列表归纳,合作讨论用心爱心专心1(3)阅读学习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2、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2)能力目标: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4、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并以此为线索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难点:农业起源问题,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形成及概念,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理解,小农经济特点及评价。七、教学过程课前布置探究活动任务:提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导入新课:“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了解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讲授新课:(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史料探究:原始社会渔猎和采集经济(课件史料来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