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学习要求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过渡时期(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判断正误(1)新中国教育方针是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制定的。(×)(2)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农民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决策,为创建社会主义教育拉开了序幕。(×)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3)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图解历史图示法理解人民教育的奠基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2.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3.影响(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问题思考材料改革教育……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思考材料中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革命的结果如何?提示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结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的复兴1.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2.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①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②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20世纪80年代①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②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③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④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①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90年代②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③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④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⑤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归纳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及对策1.经验教训(1)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发展教育事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2.对策(1)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与经济建设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急需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我国明确人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