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教学目标识记明孝陵的建筑布局、特色、艺术成就理解明清皇陵以至中国历代皇陵建筑所反映的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教学重点明孝陵的建筑布局与建筑特色教学难点明孝陵古建的众多专有历史名词教学设计第一目明孝陵的兴建。(1)明孝陵的选址由学生朗读或自行阅读,自行提出问题,由教师对一些较为生疏的专有名词(如“风水格局”或不熟悉的历史、地理知识加以点拨和解释补充教师补充:为什么明孝陵在南京,而不是像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十三陵都在北京?对朱元璋起义反元、定都南京并建明故宫过程作一简单回顾对课文中提到的明初开国功臣刘基、徐达、常遇春应作适当介绍。(3)马皇后、朱元璋入葬和明孝陵的命名注意以下几点:(一)明孝陵都有哪些人入葬,主要提到先为马皇后,后才是明太祖朱元璋。其实这个皇陵建筑群内,还葬有死于朱元璋之前的皇太子朱标、殉葬的40名妃嫔,以及明孝陵周围起“拱卫”皇上的功臣们的群墓。(二)讲清为什么课文先讲明孝陵“基本建成”时间为5年,后面为什么又说“前后费时长达30年之久”?应讲明5年是指1376年至1383年,这是指孝陵大殿建成,是为陵墓主体工程完成。后来又补建一些附属工程,直至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才最后完毕,从1376年开始筹建,至1405年最后竣工,达30年。(三)讲清明孝陵命名来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为1382年马皇后逝世时,谥号为“孝慈”,表示对马皇后的崇敬,称为孝陵。二则有更广的意义,取中国儒家重要思想“以孝治天下”之意,将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加之于陵墓的称呼上。第二目“明孝陵的设计理念”(1)唐、宋皇陵的“上、下宫”制讲述:自秦汉以来的我国皇陵建筑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前后有继承有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国陵寝史研究的观点认为,其相同点更同于不同点,在几条共同原则下,各朝不过继承地发展,各有特色而已。这几条共同特点,正如一本《中国丧葬史》所说的:“汉唐以来前有神道、后有陵寝及封土起坟的陵墓布局制度”,明清自明孝陵以来不过是在前代制度基础上的发展。除此而外,尚有“依山为陵”、陵墓石刻制度、后妃功臣陪葬制度等等。这些陵墓制度总的特点则是我国封建帝王集权制度在丧葬制度方面的反映,表现了绝对的皇权至高无上(2)明孝陵“前朝后寝”制度。讲述:“前朝后寝”制度是明清时代我国封建皇权专制政治发展到顶峰的反映,从陵墓制度和建筑风格上更加体现“君主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课文上说:“明孝陵的设计理念就由注重灵魂变为突出皇权”。教师们在讲授此段课文时重点要放在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上。其次,要讲清什么叫“前朝后寝”,在建筑布局安排上和“上、下宫”有何不同第三目“明孝陵的建筑特色”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明孝陵陵宫建筑的前后布局图表,在制作图表中增强对孝陵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布局的感性认识(1)明孝陵前三碑下马坊的“烈山碑”和“禁约碑”,以及原大金门高大碑亭里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简称“圣德碑”。(2)明孝陵神道(3)明孝陵陵宫(4)明孝陵的鲜明建筑特色讲述:明孝陵作为古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雄美壮观”、“金碧辉煌”、整齐对称、造型严谨,是世界少有的,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地。明孝陵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气派和理念,依山为陵的博大气魄,漫长壮观的神道,以及神兽和翁仲石刻,都显示了皇帝的权威,死后仍有神化了的人、兽为之服务。宝顶上“古木葱茏、浓阴蔽日”,陵寝周围的秀美山川,典型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