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它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客观。它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萌生兴趣后,学习积极性会提高很多,效果也好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当代教育领域提倡挖掘学生兴趣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过度依赖学生个体性教学是有其弊端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忽视了教育的共性也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第二,忽视了人类的惰性会影响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千百年来,教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许多公共基础知识的传习和人本道德的教授,往往通过对学生的共同教导完成。古人说的提纲挈领,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众所周知,人类是有惰性的,会懒惰和安于现状,学习本身却是不断要打破既有观念、不断探索新知的,这与人类的天性相矛盾。过度肯定学生学习个体性无可替代,就等于向人类的惰性和固执妥协,显然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题目2:以学为本,构建学生中心课堂,是一个较为先进的理念。我认为,这体现了教育领域对于学习这一观念的改变,是从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大转变,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重新定义了教师在学习中的角色。以学为本,意味着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根据兴趣、天赋、知识结构、客观需求确定知识需求的转变。这一转变以兴趣为基础,以天赋为指引,以完善知识架构为原则,以满足客观需求为考量,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小学习的阻力甚至叛逆心理,满足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构建学生中心课堂,意味着传统教授过程中“教师为主导进行知识输出,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兴趣、天赋、知识结构、客观需求)主动调整教授方式,为学生求知提供服务”。这一转变既让教学变得简单高效,又避免了因为学生条件参差不齐导致教育效果不尽理想的弊端。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教育始终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工作中的双重结构,构建学生中心课堂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忽略教授工作。题目3:我认为,“学生要以自学为主,教师以个别指导为主”这一说法,看到了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群体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学生以自学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有学习兴趣之后,对学习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兴趣,厌学的孩子还是很多的;自学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贪玩和懒惰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在以爱玩为天性、又没有形成良好自律原则的少儿时代,过分强调学生自学,不太具有实际意义。教师以个别指导为主,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意义,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但我们也要看到,学校的老师不是学生的私人教师,学校担负的普及教育意义优先于精英教育,如果一味强调个别指导,必然会导致教师精力不足难以兼顾,出现好学生获得的指导多差学生无人过问的现象,这与现代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任。所以,我认为“学生要以自学为主,教师以个别指导为主”的说法有其合理性,但过于片面,教育还是要教学和自学相结合,传授和指导相搭配。题目4:这种说法肯定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合理性,但是目前阶段不太具备实际操作性,过于理想化。我国现阶段教育还是以“平民教育”为主,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情况,都不太可能允许推广精英教育。事实上,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少儿教育也大多以平民教育为主,精英教育只出现在大学及其以后阶段。这一方面是因为少儿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在于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方面的树立和引导,这些需要学生整个群体相互影响和培养。单纯的个性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不易与团队相处。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至关重要,所以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孩子在优秀的群体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的成长为同样优秀的学生。如果忽视群体教学,过于注重个体教育,必然会造成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马太效应,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不符合家长的预期。题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