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70周年活动心得体会(参观纪念馆)参观周邓纪念馆有感今天,我们党小组同学来到周邓纪念馆进行参观活动。纪念馆的门口停放了很多大巴车,许多外地人士跟随旅游团前来参观,进出纪念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今天,我们要在这里开始我们的党课实践教育,周邓纪念馆,没有奢华的装饰,色彩斑斓的招牌,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凭吊瞻仰,清幽的环境,朴素的建筑,从内到外给人一种无以名状的崇敬之感。当来到周总理肖像前,我久久伫立在那里,眼前浮现出那曾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俊朗的身影和在革命峥嵘岁月里那许许多多壮丽的诗篇。在庄严肃穆的大厅内,我的心情感到格外激动。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缅怀他的生平,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洲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到共产股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过,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中美的乒乓外交,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令人感动。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看着一件件文物、文献、照片珍品,了解了周恩来当年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回延安看望老区人民等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以及周恩来家规、周恩来照相的风格、周恩来用餐的规定、周恩来的工资、周恩来最后的日子、一件珍贵的丝棉袄等小故事,领略到周恩来、邓颖超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尤其对他们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作风感到由衷敬佩。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西花厅,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解说,一件件文物、文献和照片珍品向我们诉说了总理的日常生活和总理最后的日子。陈列厅那件珍贵的丝棉袄,让我们看到了周恩来、邓颖超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那些与寻常百姓家无任何差别的旧餐具让我们了解了两位伟大的革命者艰苦朴素的生活状态。随后我们来到了周总理接见外宾的地方——客厅。厅内布置简单、整洁,向右面墙上仰望,映第1页共3页入眼帘的是周总理伉俪摄于1970年的金婚纪念照。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到周总理的照片,我看到的第一眼反应就是周总理确实是为国家、为人民操劳而终的啊。照片上的总理已经瘦骨嶙峋,脸色晦暗,手上的皮肤已经掩盖不住手骨的形状,虽然面容憔悴,眼泡很肿,但是眼睛仍然炯炯有神,那矍铄的眼神给人一种睿智的、看遍全球的感觉。我再一次被这张照片深深触动。此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从脸颊滑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位革命伴侣所经历的波折、磨难,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心系中华儿女的伟大情怀在这张照片上尽显无疑。馆内陈列着周总理及夫人生前的一些照片,他们用那并不伟岸的身躯承担着亿万国人的生存、幸福,照片有些许的模糊,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光芒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多少革命先驱,多少新中国的英雄,为了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他们眼中的坚毅,大无畏的精神,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用毕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共产主义者,怎样实践才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不应该过分的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要杜绝一切享乐主义的思想,要学习两位伟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学习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最后我们观看了新闻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看到那长安街两侧拥挤却静默的人们,看到那佩戴白花眼含热泪的人们,我也被深深的震撼了,随着解说员那低沉悲痛的嗓音不知不觉中眼眶悄悄的湿润了。中国人民是多么不希望周总理离开。中华儿女是何等的悲痛。邓颖超同志又是怎样的难舍难分。举国上下都为周总理哀悼。为周总理送行。当年的天安门悼念和四五诗抄仿佛历历在目。我想联合国之所以为周总理降半旗也一定是因为总理鞠躬尽瘁、无我奉献的精神。周总理生前廉洁奉公,死后骨灰洒遍大海的“无我”精神,以及总理令世人赞叹的才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样德才兼备之人受之无愧。即便是我这样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在观看了生平事迹展后,也和屏幕里的人一起流泪。从来都不会轻易流露出自己感情的第2页共3页我居然情不自禁的哭了,有感慨、有羡慕、有惋惜、更有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