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遵义及娄山关有感遵义近邻重庆,驱车前往仅3个半钟头。身为重庆人的我虽然一直仰慕却从未找到机会去过。今次借着学院组织考察的机会,我终于踏上了这片中外闻名的土地,跟随着革命先烈曾经走过的路,切身感受了长征精神。从小到大,历史课本就告诉我们,遵义会议在危难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的意义作为考题无数次地出现在历史或者政治的考卷上。我必然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了,但是当身临其境并似乎将自己置身于当年那段历史中去,其心灵的震撼是无法言语的。有谁能想到78年前就在湘江河畔这座本属于黔军师长柏辉章的两层小楼里,一位年轻人改变了年仅14岁的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中国未来的道路——他就是毛泽东。1935年的中国共产党还十分弱小,对中国革命更多的依赖于共产国际的帮助。而就在这空前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被蒋介石视为“共匪”的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的红军在到达贵州境内时,人数已经锐减到3万人。而与此同时,蒋介石集结了40万的人马想把红军“解决”掉。可是李德、博古等人不但没有认识到军事指挥的错误,还继续排挤毛泽东,拒绝接受正确的意见。屡次失败的阴影笼罩着这支弱小的军队,悲观的情绪在整个部队中蔓延。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这就是我们后来简称的遵义会议。在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这次会议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得到解决,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最终,中国红军用不断的胜利证明了这次抉择的正确性。思及至此,我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远见和用兵谋略。离开遵义会议遗址,循着红军曾经行过的路,再行两个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黔北第一咽喉要道——娄山关。“西风烈,第1页共2页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不仅由内到外形象地描写了当年红军两战娄山关的场景,更是表达了毛泽东重掌军事指挥权后挥斥方遒的气魄。海拔1300多米的战场遗址上,红军当年激战时留下的战壕依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那段光辉的岁月。就在这里,红军曾两次挥洒热血,就在这里,红军曾两次书写胜利史,而就是这里,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那些曾经战斗在这里的战士们或许没有想到,他们用血肉之躯改变了中国红军的命运。清冽的风吹走了云贵高原的薄雾,阳光洒在战壕里投射出历史的阴影。长征精神就在这温暖的阳光中,在我辈怀着对先烈的敬仰之情中延续下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