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感——红色龙岗美丽的高邮湖畔,相依着千年的古镇龙岗,它位于XX县区区以北30公里。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沐浴在温暖的霞光里。近处,老街旧宅,古典安详;远处,高邮湖堤,白帆点点。是的,龙岗是古典的,古街、古庙、古阁、古楼、古树、古牌匾相依相偎,相得益彰,错落成一个描摹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古民居群落,她纯天然地向人们展读着历史,展现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龙岗,走出了陈门四进士,至于举子、秀才则不胜枚举,还有传说中的文武双探花韦镜湖、韦镜川兄弟,而关于状元戴兰芬的逸闻则尤为夺目。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红色的记忆,龙岗是红色的,是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坐落于古镇之中,与古民居交相辉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粟裕、张云逸、罗炳辉、郑位三、方毅、张劲夫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文化界著名人士贺禄汀、范长江、沈亚威、沈西蒙、涂克等先后在这里任教生活过,他们的光辉事迹使得这座千年古镇又成为皖东地区独具魅力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旅游的胜地。龙岗的风貌是古典的,龙岗的历史是厚重的,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龙岗有着值得骄傲的光彩页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旧址在这里烙上了红色的印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抗大军人的足印;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都蕴含着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在龙岗,文艺活动的景象是繁荣的,陈毅老总曾亲自命令一师的服务团和二师的文工团,在抗大八分校,在新四军军部驻地黄花塘,多次联合演出曹禺的大型话剧《蜕变》,陈毅、罗炳辉、谭震林、邓子恢、曾山、潘汉年,范长江、钱俊瑞等和二师师部机关部队,附近的民兵及群众一同观看。这样的演出一发不可收拾,在龙岗,在铜城,抗大人和老百姓共同在这样的文艺熏陶中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正是这些演出将革命的文第1页共3页艺思想与具体的时代,与具体的战争,与革命的事业成功地结合起来,为革命文艺开创了新的天地,也为龙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埋下了先进文化的种子,直至今天仍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回忆起当年的生活,87岁高龄的著名剧作家沈西蒙先生于2004年4月曾这样动情地写道:“龙岗,谁知它的夜晚如此清新,如此幽静,我身不由主地往地上躺下,头枕在背包上,张开四肢,身上像卸下千斤重担,仰天长吁了口气,只见眼前水天一色,一钩新月与荡漾的湖水交相辉映,寒风抚弄着我的头发,芦苇花丛在我耳旁沙沙作响,我好似躺在水面上,又好象睡在摇篮中,顿觉自己沉浸在云雾之中了。清晨起,又见小镇上挑担车水的,鸡鸣狗叫的;才出炉的烧饼,才出锅的油条热气腾腾,小茶楼小吃铺子挤在一起,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显得我根据地一派兴旺的景象。……部队的演出给龙岗、铜城、黄花塘一带的军民增添了热闹。然而,很快我又打起背包,跟随苏中军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乘一叶小舟,在月如钩,水如绸,情景依旧的夜晚离开了难舍的龙岗,向高邮湖远方驶去,寒风依然拨弄着我的头发,心中惦念着不知何时再与你龙岗相见。”这由衷的心语和龙岗人们的记忆至今还执著地穿越着时空的隧道,一脉相承,两地情牵。龙岗的人民是勤劳的,当年八分校紧缺练兵场地,淳朴的龙岗人义无返顾,自发地带着自家的农具义务帮八分校同志修整场地,而和善的八分校领导却盛情地招待辛劳的民工,与他们同桌共餐,练兵的“操场田”和育才的“跳台田”就这样在军民深厚的情谊中流传下来。一九四二年春节来到了,龙岗人民是倍加高兴的,因为他们能和“抗大”的同志们一起过着太平吉祥的特殊年,家家户户,蒸点心、办年货。分校领导也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抗日的大好形势,并征求群众意见,帮着群众写对联,各队学员也忙着排演节目。然而就在大年三十晚上,住在各家堂屋里的抗大分校的同志却突然搬走了,有的搬到房东的破屋里,有的搬到城隍庙里。原来,分校的领导得知当地人有过年堂屋不睡人,家里不挂白毛巾的风俗,校部便在节前作了布置,所以,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家一齐搬了出第2页共3页来,这种严明的纪律着实让龙岗人民为抗大军人的风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