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有感之二妓女抗日战争中人性的美丽——《金陵十三钗》影评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占。电影一开始在茫茫烟雾中书娟和伙伴在硝烟中奔跑,路过的马车上坐着青楼的妓女,琵琶的弦断的只剩一根。。。。。影片主要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一群女学生,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国外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神父约翰一开始只是一个入殓师,他来到教堂只是为了他的工作。在知道教堂里原来的神父逃走之后为了拿到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钱,所以留在了教堂。直到妓女来到教堂,由于对妓女玉墨的一见钟情,所以决定留在教堂。约翰的人物性格是在一次日军扫荡教堂的时候,将女学生施行强奸的时候,高举红色十字架的旗子,试图挽救女学生,可是并没有用,然后女学生在约翰的眼前死去。约翰有一个孩子可是已经死了,也许是看到这些13,14岁的女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开始性格大转变。此后,约翰决定留在教堂,以教父的神父保护这些女学生。期间,为寻找两名走失的妓女,约翰外出寻找。在半路上,他遇到自己在美国的朋友,原本,他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乘坐回美国的大船,可她决定留下来。他几级寻找帮助女学生出逃的办法,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大院修理卡车。约翰的性格转变所带来的人格魅力也渐渐吸引玉墨。两人的爱情不再以金钱衡量,而是两颗心的距离。从索要金钱才能修理卡车,到恳求别人提供修理卡车的工具;从在教堂寻找资金,到自愿留下保护女学生;从以钱衡量爱情,到结局的真心相爱,约翰性格的转变一步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妓女(金陵十三钗)原本是被称为“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然而在战争期间,她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得到释放。香兰、春花和玉墨是其中的代表。第1页共3页香兰为给长得像自己弟弟的兵弟弟谈一首秦淮曲,不惜冒险逃出教堂。这与十三钗出场时冷漠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他们充满人性温暖的一面。春花最初泼辣地与女学生抢公用厕所,女学生拼死抵抗;最后女学生欲跳楼自尽时的相救,承诺顶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她前后与女学生互相排斥到彼此接受的转变,也是十三钗与女学生关系的转变。女学生通过相处发现十三钗不为人知的血性一面,产生好感。从不允许十三钗进入教堂、不同意共用厕所,而最后,当十三钗决定替学生赴会,学生们拿着校服递给十三钗时的那声“姐姐”,化解先前一切矛盾,证明学生对十三钗的接纳。这既可以表现学生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对特殊人群的重新认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十三钗温情的释放打动着每一个人。色彩上,中国士兵为炸毁日军坦克时,导演夸大式地将鲜红的鲜血喷洒于画面。红色象征着生命,此处导演用此来寓意中国军人用生命捍卫祖国的伟大。在李教官独自面对日军而牺牲时,教堂上空的黑白炮弹化为彩色布匹的绽放,这里是在讴歌李教官无畏牺牲的伟大,也寓意战争不仅只有黑白似的单调残酷,也有人性美好作为点亮世界的希望。同样,教堂里的彩色玻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十三钗首次出现于教堂时,女学生透过这面彩色的玻璃观察,寓意女学生对于十三钗的排斥;李教官为解救女学生,从对面的大楼枪击日军,击破这面玻璃,玻璃在阳光中折射出彩色,与教堂的设施环境色调做比较,玻璃的彩色显得格外显眼,反应人性的美好与释放;结尾处,学生对于十三钗的画面定格于首次见面,导演安排此处的视角由隔着玻璃,到李教官射破玻璃的那个小洞,再到十三钗完全没有玻璃的隔阂,展现于画面中央,这里是在暗喻女学生和十三钗的关系一步一步走近,也用色彩的鲜艳歌颂十三钗未为解救女学生而做出的牺牲。《金陵十三钗》为人们敲响警钟,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同时,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也是为唤醒当代人沉睡于钢筋水泥中的温暖人性,给予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精神力量,使民族更具凝聚力。第2页共3页砸破镜子,1.自卫的利器2.砸碎今天,结束门的特写,生命之门,地窖门,颜色,教堂(青蓝色),地窖(暖色),太阳第一次出现,玻璃,彩色布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