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5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襄阳一模)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说明作者主要()A.否定法国工业化的作用B.否定法国大规模的革命C.强调解决问题手段变化的重要性D.强调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解析]注意材料信息“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说明作者认为法国社会长期动荡不利于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是否定法国工业化的作用,故A项错误;“否定法国大规模的革命”虽有体现,但不是作者的核心观点,作者的核心观点在于后半部分,强调用协商手段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确立和社会的稳定,故B项错误;作者不是强调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解决问题手段变化的重要性,因为革命的目的之一也是建立民主政治,但是革命容易造成社会动荡,这是作者批判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2.(·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A.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B.巴黎公社的失败C.“一票共和”的实现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解析]“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说明君主派仍然希望废除共和政体,实行君主政体,故D项正确;实行君主政体并不一定就是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也可以是指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A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在1871年,与题干中时间“1877年”不符,B项错误;“一票共和”的实现是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与题干中时间“1877年”不符,C项错误。[答案]D3.(·茂名一模)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解析]从时间上“1877年”,可知D项错误,因《1875年宪法》确立了法国共和政体;依《1875年宪法》,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且材料说“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显见,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更密切,故C项错误;“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可见,君主派没有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是指不能从制度上确立解散议会的权力,可见,议会的权力要比总统的大,故A项正确。[答案]A4.(·济宁期末)“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各国之间的混战,……由此产生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主义思想常常引发分歧和争论……但民族主义同样也在建国运动中贡献良多……。”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上述论断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C.美国独立战争D.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法国革命”应是指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1783年,时间都在此之前,故A、C两项错误;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是在1967年,属于欧洲国家组成的区域集团,而非“建国运动”,故D项错误;民族主义推动了19世纪中后期德国走向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故B项正确。[答案]B5.(·荆州一模)1824年,法国史学家米涅的《法国革命史》问世,在书的最后他写到:“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今后要长期治理法国,就只能首先满足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要有物质福利,这是不断提高的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米涅认为法国社会改造的时代任务是()A.警惕封建主的反攻倒算和君主制的复辟B.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社会革命C.建立资产阶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