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发展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老河口市童营小学杨雪琴本节课的内容是三年级新教材中的一节“可能性”。虽然“可能性”这节知识安排在数学教材内,但它并不像以往的数学知识那样只是枯燥地教学生如何计算、怎样解题。而是利用“可能性”这个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慎重得去分析、判断一些事情和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判断和表达能力。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教案时,首先采用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次接触“可能性”,从而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醒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了营造愉快地课堂氛围,我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并通过“猜一猜、摸一摸、议一议、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试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可能性”作为新课程增加的数学内容,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都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新课程合理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百密一疏,再成功的课堂也总有不足之处。在本节课内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选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中的一个词说说你身边发生的事情。就曾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说:“明天一定可能下雨。”将两种词性的词放在了一个句子里,来表达一种意思。这就说明了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词的含义,从而导致了语法表达上的错误。面对这种情况,使我不得不反思我的教案,是否在什么地方存在着纰漏,让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三个的词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不同的学生学习新知识,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结合生活实际,请你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中的任意一个来描述你身边的事情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得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情,为学生创设大胆想说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最后轻松愉快地举旗活动,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例如:在教学中我找出了一道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汽车()在天上飞。(一定、可能、不可能)虽然学生们一致认为是不可能,但是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在科幻电影里,就看见过汽车在天上飞。”面对这种情况,谁也不能肯定若干年以后的汽车会不会在天上飞。所以我只好面带笑容地说:“现在的汽车不可能在天上飞,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将现在不可能发生的事转化为可能发生的事。”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可能性”这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确定性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如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这个全新的观念。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反思,获得了一些启示。“猜一猜”游戏虽使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可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游戏中来,于是借鉴其他教师的做法对开课进行改进:课始,我对学生们说:“小朋友,我们开联欢会时要表演节目,今天我们来个现场表演好不好?为了使气氛更加热烈,我们就用抽签的形式来表演节目,好吗?说说,你们都会表演什么节目呢?学生的回答有:唱歌、跳舞、猜谜语我把“唱歌”“跳舞”“猜谜语”分别写在3张纸条上,说“这就是待会儿大家要抽的签,老师想先抽一个签好吗?学生回答:好。我说:我抽签,你们猜猜,我会抽到什么?学生回答:唱歌。我说你有把握说我抽的一定是“唱歌”吗?(板书:一定)学生回答:不能肯定。我说:不能肯定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说呢?学生...